【编者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四川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坚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面对当前持续加大的就业压力,四川各市州有哪些稳就业促就业保就业的“法宝”?许多亮点做法值得“取经”!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一边面对的是岗位供给,一边是就业需求。如何打破它们之间原本互不相通的壁垒?在四川,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正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四川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就业需求,让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等互联网手段赋能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的供需精准匹配,进一步推动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其成效正在各个地区显现。
扫码一下即可找岗!
“互联网+就业” 让就业服务覆盖更广、更便捷
当群众找工作遇到渠道不广、人岗对接不准等问题时应如何解决?记者了解到,四川各级人社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探索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圈”,不仅让群众就业更方便,还实现了就业服务广覆盖。
“扫一下码,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招聘信息就一目了然,还可以直接视频面试,真方便。”在成都彭州市南津社区,一个个岗位信息以二维码的方式排列在墙面,供企业和个人“码上能招聘”。彭州市民杨女士就是通过扫码面试,顺利入职了位于彭州市的京华制管企业。
这正是2022年以来彭州市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带来的成果。为了稳就业保就业,当地形成人社部门、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合力在重点商圈及居民集中居住区开设了“社区就业超市”,提供橱窗式岗位信息“货架”,扫码一下,即可找岗。
在四川乐山,当地针对人社基层服务站所点多面广、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综合考虑辐射人口、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采取了城区10分钟、乡村30分钟服务半径的规划设计,将2479个服务站所优化调整为618个,并制作成电子地图,电子地图上的每一个点位都包含了具体地址、服务人口数、服务事项、联系电话、具体责任人等内容,通过手机,群众就能就近就优选择服务点办理人社事务。这一做法收获了当地群众的一片好评。
在今年的“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开展中,成都市以“宜业成都”就业供需公共服务平台为活动主阵地,线上搭建了主会场和23个区(市)县分会场,并设置线上招聘服务专区,实现线上岗位动态归集,招聘需求集中发布,让求职通道全时畅通。这次活动在招岗位超过10万个,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通过一键扫码,就能及时、全面了解招聘和求职信息,取得良好的反响。
……
事实上,通过互联网技术,“掌上”即可享受全面的就业服务,这对于如今的四川老百姓来说已是触手可及。
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努力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省就业局以四川公共招聘网为平台,建立起以省本级为主会场、21个市(州)为分会场的“一核多元”网络招聘群,让来自各个市州的群众,都能在线上享受包括岗位选择、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定向推送、职业指导、政策法规、直播带岗等服务。
建设信息数据库
打好就业服务“精准牌”
众所周知,人社部门有数量庞大的服务对象。面对群众的就业服务需求,如何提高决策和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数据化、信息化手段不可或缺。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春节后,大量农民工的转移输出面临“出不去”的现实问题。但到了4月中旬,全省却已有1895.29万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总返岗率93%。
四川是如何做到的?主要得益于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四川省人社厅打造的“四川省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彼时,该数据库与省卫健委实现数据共享,打通了农民工返乡时间、返岗计划、返岗地点等信息。疫情发生时,根据收集的数据信息,四川才得以有针对性地开行农民工专车、专列(厢)、专(包)机,实行“一站式”直达交通服务,及时解决了农民工出不了家门、进不了厂门的问题。
建立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作用还远不止于此。据了解,四川还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为农民工量身打造的集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序三位一体的全省农民工服务平台,打造了“居住证办理”“欠薪追讨”“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我要开店”等服务应用,精准解决农民工常见问题。
此外,四川还建立起“四川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数据化手段,为劳动者提供更加方便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
四川省人社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四川省依托“四川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V3.0”,通过数据采集、业务经办、部门协同等方式,建立了包含农村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5798万人和包含重点企业、大型企业、困难企业等568万家单位的服务对象实名制数据库。信息系统为服务对象建立电子个人档案,个人包括基本信息、参保信息、就业经历、培训情况、享受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信息,企业包括统一信用代码,单位地址、经营范围、人员规模等方面信息。通过电子个人档案就能评估他们的求职意愿、技能水平、创业能力等,并结合个人需求,主动为其提供岗位信息培训报名、创业指导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这些数据也为就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推行提供了助力。
例如今年4月,为帮助疫情下的服务业领域困难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四川省对服务业市场主体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正是得益于信息系统智能的比对,才精准锁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申请,经办机构便能直接发放稳岗返还资金到企业银行账户。
打好就业服务“精准牌”,四川一直在行动。而大数据的赋能,则让事关民生福祉的公共就业服务,变得更加智慧高效。这背后,离不开四川省人社部门的持续努力。
据四川省人社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依托“四川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四川建设了“四川e就业”微信服务号、网上办事大厅、四川公共招聘网等网上服务平台,并推动与国家社保平台、全国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数据畅通,所有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事项可多渠道网上办理。这些智慧高效、温暖贴心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举措,让就业工作真正“活”了起来。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