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邱德玉与山区孩子的教育》拍摄的是洛尔村是某县大渡河高山陡坡上的一个彝族小山村。曾经有一个公办学校,但已经拆了,洛尔村800多人,几十个孩子上学成为难题。邱老师曾经是洛尔小学的代课教师,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里上课,收了一些书本费,却解决了洛尔村孩子成长的一个难题。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没有电脑等教学工具。房间没有光线,其中一间房子也只有一平方尺大小的窗洞,有时候停电还要点上蜡烛才能讲完课。邱老师对孩子们的照顾,使孩子们在学习上有进步,身心成长也得到一定帮助。但是,邱老师的个人能力并不能解决乡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最近合并学校,按上级政策规定洛尔村孩子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城镇寄宿上学。但是山高路远、有的孩子小、有的家庭贫困、父母有病承担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孩子们离开洛尔村了吗?邱老师离开了学生吗?……
其实,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呼吁教育公平,国家很多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媒体和教育专家也十分关注农村山区教育,影片反应的正是这一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政策好,做法好,从邱老师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政府对乡村教育建设投入的力度,透露了当地政府对这一山区教育建设、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积极态度和决心。
《乡村教育》反应了乡村教师邱德玉兢兢业业为本村教育贡献多年、对光明、开放、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政策的期盼,同时也表现了邱老师对山区乡村教育现状不满和无奈,只能面朝大渡河寻求答案。
乡村教育的现状和乡村教育政策和方式的对峙,传来的是洛尔村孩子哭泣,看到的是洛尔村村民的忧心。至今,邱老师仍然带领几十名学生在两间房屋只有一个窗洞的黑屋子中学习。
很好的政策,很好教育理念为什么村民没有接受,学生不能没有接受?为何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还要存在?这是观看本纪录片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希望这段没有偏颇的纪录能为中国山区小学撤并、山区乡村教育及其理念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这是本纪录片与很多关注山区教育的报道和节目(最美的乡村教师等)的视点、立足点不同的地方。
《乡村教育》制作者背着拍摄器材多次爬上6公里山路的高山陡坡上的洛尔村拍摄,很多观众看完后都在深思山区乡村教育的现状、村民民族文化心理、山区乡村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当地教育政策落实等问题。
报送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