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 12月22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幕会暨农业绿色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中国农科院沼气所所长王登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牟锦毅等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表主旨演讲。
农业绿色发展,四川有何探索?牟锦毅在论坛上介绍,四川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健全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等举措上。
在农业功能区与农业生产力布局上,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重点推动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绿色、有机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坚持生态优先、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明确并优化了四川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在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方面,四川各地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农业的形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以雅安名山的‘猪-沼-茶’绿色种养模式与南充市仪陇县的‘猪-肥水’一体化绿色种养模式为代表。”牟锦毅介绍,名山当地为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形成了“猪-沼-茶”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即在茶园中种树养猪,用猪粪生产出的沼气作为炒茶的燃料,猪粪残渣作为有机肥种茶,配套建设沼液自流灌溉系统,推进名山全区畜禽粪污在茶叶种植中的综合利用,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而在川东北地区,仪陇则依托当地政府搭建的“海温”种养平台,对3个10万头仔猪繁育场和配套的300余家肉猪饲养场富余的沼液进行收运,储存至柑桔基地总容量为3万方肥水存储池中;依托园区配套的15口过滤和水肥一体化泵站,建成高标准产业园区2万亩,实现5万亩柑桔基地粪水沼液全覆盖,构建了以“晚熟柑桔+生猪”为代表种养结合发展方式,带动当地落实粪污消纳土地20万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31%。
“四川省自然生态本底良好,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四川省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的重要手段。”对于四川农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牟锦毅也提出了建议。
“率先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乡镇、大型种养企业等进行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沼气工程等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和模式。”在牟锦毅看来,建立农业碳减排和碳交易市场,以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为基础,实现对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的实时动态观测也十分必要。“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初期以沼气碳减排、林业碳汇等为主要交易产品,逐步扩展到农田碳汇、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等其他农业碳交易产品。”
“此外还需加强交流互鉴,开展国际科研与应用合作,搭建农业农村碳中和的国际交流平台。”牟锦毅透露,目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低碳研究的国际顶级科技机构──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已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希望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研究,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做贡献。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