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出台技术规程 指导开展大熊猫退化栖息地恢复

2023-02-13 09:50:00   成都商报

大熊猫栖息地就是大熊猫的家,保护栖息地就是保护大熊猫。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自2018年以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联合西华师范大学、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阿拉善SEE天府项目中心等多家单位,先后选择在大相岭、小相岭、岷山等山系就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试点工作,累计开展3000亩研究试点,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通过野外工作,研究团队系统定义了大熊猫退化栖息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退化栖息地,并针对性的试验了修复措施。根据试点成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印发了《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技术规程》(《技术规程》),科学系统指导各分局根据《技术规程》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工作。

从退化栖息地识别到监测评估

构建了完整方法论

根据《技术规程》,各栖息地恢复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问题导向、因地制宜,以经济合理、效益综合等三大原则。针对退化栖息地恢复,首先要明确退化栖息地的标准。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退化栖息地是指那些原本适宜大熊猫栖息的有一定郁闭度的森林和竹林的生活环境,退化为低郁闭度森林(林下竹灌丛密度高)、纯竹灌丛或高密度人工林(林下无竹或极少竹子生长)等次适宜或不适宜栖息地,这些区域混在适宜栖息地内,或分布在其边缘,按照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划定,这些区域是现有栖息地的组成部分。

根据退化程度,甄别出重度、中度和轻度等不同退化程度的栖息地,并针对不同程度的退化栖息地,该项目团队制定出带状疏伐、清窝植苗、透光清灌等恢复措施。

同时,项目团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包括从退化栖息地识别、修复模式选取、修复实施、监测评估等全流程的方法与技术,对改善和修复大熊猫栖息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另外该项目团队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提出传统乡村社区周边的人工林和经济林恢复,以及受较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影响的区域,例如地震、滑坡、反复性放牧、矿山等区域是下一步的恢复重点。

从机制上阐明

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原因

在进行“家访”明确如何恢复退化栖息地的同时,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先后联合西华师范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历时5年,针对国家公园内的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统一管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借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契机,在景观尺度上制定科学有效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对此,基于全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研究团队利用资源选择函数等模型,开展大熊猫种群评估研究,从机制上阐明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原因,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野外大熊猫分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大种群,而是由若干个小种群组成的大种群,小种群一般称之为局域种群,大熊猫野外分布种群是由若干局域种群组成的集合种群。针对如何保护每个局域种群的大熊猫,该研究团队在如何改善栖息地质量、防止栖息地损失和碎片化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的建议。(记者 林聪)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