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是一片片春意盎然的土地,莺飞草长、万物复苏;
这是一座座生机勃勃的乡村,美丽宜居,风姿各异。
巴蜀大地以欣欣向荣之景,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用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之路,呈现新时代四川乡村很好的样子!
天府粮仓绘新图,乡村振兴谱新篇。即日起,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推出【“围炉煮茶”话新村】系列报道,跟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线上“围炉煮茶”,共话巴蜀乡村新未来!
人物名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吉列子日
村里第一位读书人,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2月27日,吉列子日从阿布洛哈出发前往成都,跟着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准备集中出发前往北京。出发前,村里热闹了好一阵子。
“你是我们村子第一个读书的,现在又是全国人大代表,这次去北京多看看,回来给我们好消息……”
“帮我们谢谢党和政府,我们现在的日子确实好多了!”
“有没有一些新的产业项目愿意来我们村?帮我们争取下哟!”
乡亲们的嘱托萦绕耳畔。这位年轻的“95后”全国人大代表身上的担子重了一些,但走向北京的步伐却更快了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吉列子日接受川网记者采访(何佳欣摄)
一条路的“减法”
时间、距离,出村的“成本”越缩越小
吉列子日回想,上一次村里那么热闹,还是通路的时候。
2019年12月31日,阿布洛哈村通村硬化路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标志着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对外通道打通。从此,这个被称为“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的村庄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阿布洛哈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吉列子日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说起这条通村路,他深有感触。“我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个读小学的,也是第一个读大专、读大学的。小时候村里没有学校,我就要在外面去读书……”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吉列子日打开了话匣子,“那个时候没有路,我要出村上学至少要走5、6个小时。”吉列子日说,为了方便自己读书,父母还在小学旁给他租了一间房子,每到周末再回一次村子。
到了大学,吉列子日前往成都读书。“从村子到布拖县差不多要一天,然后再到西昌,再到成都。每次去成都至少要3、4天。”回想起读书的不易,这名95后的彝族小伙红了眼眶。
如今,村里这条“出行路”时间越走越短,越走越快。
2月27日,吉列子日从村里出发不到五个小时就到了西昌。28日一早从西昌飞往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其实如果赶的话,1天就能到成都了,之前是我们怎么都没想到的。”吉列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去西昌、成都很方便。“目前正在修的宜攀沿江高速离我们村子很近,我们未来规划能修一条直达沿江高速下道口的快速路。这样,不到半小时就可以上高速了。”
吉列子日深有感触。他明白,路通了,不仅仅缩短了通行时间,更是拉近了村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距离。
一条路的“加法”
产业、收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在聆听村民代表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同样作为村支书,吉列子日也希望把阿布洛哈“很好的样子”展现在全国网友面前。“我们村子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通村路不仅运进来了新的家具家电,还带来了产业投资。”吉列子日告诉记者,如今阿布洛哈正在谋划发展脐橙、芒果、青花椒等农产品种植。与此同时,还引进了民宿企业,正在打造“星空营地”民宿。在阿布洛哈的发展规划蓝图里,正在布局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我们希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旅客来到我们村子,体验这里最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品尝好吃的牛羊肉、水果蔬菜。”
村里的脐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吉列子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300元,而如今已经到了11000左右。“我们村里的村民们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期待着会有更多的产业能够引进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如今,村里这条“发展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阿布洛哈村近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回望“来时路”,吉列子日感慨万千。“我2017年回到村子的时候,有很多人笑话我,说我不该回来。我当时想,村里的发展总要有人来做,有人来带头。我是村里的第一个读书人,就应该是我。”在吉列子日的设想里,自己还年轻,干一两年村里脱了贫就行,到时候再去大城市发展。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年。“现在,更放不下了。想把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距离总书记说的‘很好的样子’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还想努把力!”
道阻且长。吉列子日深知,村子离“很好的样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我关注乡村振兴相关内容,主要目的也是想把我们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不负乡亲们重托,拓展村子‘致富路’!”
目标坚定、步履不停,吉列子日开始了自己新的“履职路”。(记者 戴璐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