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我们只要往上多走一步,佩戴的功能气体检测器便开始报警,实时空气氧气含量仅徘徊在13% 至16%。”回忆起2020年的一次煤矿井下救援,广元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支队队员唐龙辉深刻感受道现代化的装备在实际救援中的巨大作用:“煤矿井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如未察觉甚至会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这一危急时刻得益于队伍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广元市被省应急管理厅纳入三年能力提升计划后,省应急厅给予支队配备了大型装备车、救援运兵车、卫星通讯车动中通、静中通、地震救援车、消防水车、发电车、排水车、宿营车、餐车、冲锋舟、巡逻艇、无人机等多种现代化救援装备,省级应急通讯保障骨干队伍配备了超900万元通信装备,支队装备设备总价值超 6000万元。
自2019年11月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省市县共同努力,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基础水平跃上新台阶,在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区域应急救援广元基地即将完工
全省共布局建设8个这样的应急救援基地
近日,记者走进即将完工的省区域应急救援广元基地,多领域的训练业务用房、营房及专业训练场映入眼帘。据介绍,基地占地90.52亩,总建筑面积28596.92 平方米,训练场面积29935平方米,调整总投资为1.64亿,建设内容包括地震、地质、矿山、城乡(森林)消防、危险化学品、人民防空、水上救援等训练业务用房、营房、专业训练场,教学、物资储备等功能用房,充氧房、停机库等辅助用房及设施设备。未来,该基地将辐射广元、绵阳、巴中、阿坝,重点承担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安全生产(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和水上安全救助等任务。
据了解,这类救援基地建设除了满足队伍日常训练、驻地等功能,满足救援力量的前置也是重要功能之一。“因此,新建的应急救援基地,所选的区域和位置都非常重要。”据广元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应急救援支队支队长王震介绍,以省区域应急救援广元基地为例,广元地处川陕甘结合部,也是兰州、成都、重庆的几何中心点。“具体到具体位置的选择,我们基地就选在高铁站、高速公路路口和机场的圆曲线交点处,因此我们基地可以覆盖川内的广元、巴中、绵阳、阿坝等地区,同时还能辐射陕西汉中和甘肃陇南等地区。”
据悉,全省布局建设8个应急救援基地,四川石化(彭州)基地建成投用,攀枝花、广元基地基本建成,达州、内江基地主体完工,省应急救援中心基地(简阳)、省应急救援总队基地和甘孜基地正加紧推进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建成后,将基本构成全域覆盖、区域联动、支撑有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等重点林区建成直升机起降点 20个,重点林区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达到85%。
“信息化+清单制”苍溪县探索安全生产监管新路子
省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基本建成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控各类安全风险,也是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在广元市苍溪县,依托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围绕“信息化+清单制”,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探索出一条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新路子。
“隐患描述:农村建房安全隐患;来源点名称:阳园村3号安置点;隐患地址: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三川镇;排查日期:2023年 3月9日…… ”近日,通过广元市苍溪县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网格员伏晓霞发现一例隐患,由现场照片可见,一农村自建房建设人员未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网格员建议立即整改。
据苍溪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李林介绍,该套系统盯紧“关键少数”,实行责任“清单”监管,打通监管“最后一米”。目前,全县有一级网格员1名,二级网格员22 名,三级网格员350名,四级网格员454名。同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责任制 +清单制+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16 名县领导和31个乡镇、21个县级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电子履职档案”,对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年度任务清单,分类分项登记每项履职记录,在线管理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实现履职情况随时可查阅、可监测、可提示。
平台还开发监管监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政务管理、业务查阅等应用系统6个,引入移动单兵设备5套,实现线上安全监管、预警预报、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等功能,嵌入应急广播系统,对接音视频点名系统,优化智能救援决策系统, 73支应急队伍、42名应急专家、33 处避难场所纳入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根据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需求,第一时间调度就近的应急资源和力量。
苍溪县的做法并非孤例。截至目前,省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应急指挥、视频调度、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等6个子系统投入使用,204 个市县级应急指挥场所具备“双调度”能力。建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和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智能感知系统,接入重大危险源企业243家。搭建应急无线通信主备核心网,配备应急通信装备5000 余台(套),集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于一体的综合通讯网络基本形成。
从难、从严、从实战 广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高效指挥:全省形成清单化、流程化、模块化实战处置流程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四川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的重要一环。
“结合新形势下救援工作新特点,按照广元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支队《标准化管理制度》,队员们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开展训练,逗硬每月、每季度和年度考核,保证体能合格率达90%以上。”王震介绍道,对于体能考核不达标的,采用八小时外“加餐”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完善值班队周末训练内容,坚持落实每周一 5公里越野训练和每天体能训练,积极开展万米耐力锻炼、激烈行动科目训练、高温浓烟训练、心理行为训练等,全面提升指战员的身体素质,积累在复杂环境下救援的实战经验。“我们还创新“训练模块化、模块专业化、专业系统化、系统协作化”的训练模式,以专业教育训练为重点,集中训练、分队训练、合成训练相结合,在抓好矿山救援业务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水上、森林消防和人民防空救援业务模块化训练,加强应急救援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优化训练科目、形式和手段,采取以考促训、以装促训,不断提升队伍专业救援能力。”
快速有序的救援,离不开队伍的大规模投入,更离不开高效的指挥效能。
上下贯通的指挥平台、高度共享的数据资源,为可视化、扁平化指挥提供了有效途径。2018年11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伊始,迅速组建了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由厅领导带头值班,应急中心指挥长和值班人员一年 365天、每天24小时在岗的值守制度。全省各地一旦有突发灾害事故,都会第一时间上报到指挥中心。
“作为应急管理厅的‘中枢神经系统’,针对每一类灾害事故,指挥中心都有清单化、流程化、模块化的实战处置流程。针对具体的灾害,每一个岗位要做什么,都清晰地列出来,严格执行、动态应变。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灾险情,及时妥善处置。”四川省应急厅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田涛说,平时有序可靠,关键时刻才顶得上。
据悉,自四川省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坚持边建设边应急,全方位强化应急准备,充分发挥建设成果的实战效能,先后有效应对处置了2020年“8 ·17”绵阳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8·18 ”乐山特大洪涝灾害,2021年冕宁“4·20 ”森林火灾、“9·16”泸县6.0 级地震、“9·25”天全山洪泥石流灾害,2022 年“1·12”丹巴电站透水事故、“6 ·1”芦山6.1级地震、“6 ·10”马尔康6.0级震群、“9 ·5”泸定6.8 级地震等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