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记者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获悉,相比去年,今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提前了近十天飞抵若尔盖,种群数量相比往年也明显增加。截至目前,观测到黑鹳最大个体数量已达78只。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的大型涉禽。因数量稀少,被比喻为鸟类中的“大熊猫"。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一般栖息于河渠、溪流、湖泊、沼泽和草地,多在水边浅水处觅食。栖息于若尔盖的黑鹳种群一般4月初回到若尔盖湿地繁殖,7月底迁到长江以南越冬。
“冷空气减弱、气温回升,随着冰雪融化,水生植物和鱼虾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黑鹳在此栖息。”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黑鹳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生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相比其它候鸟更容易受栖息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近年来,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大批候鸟来到若尔盖湿地,或在水面游弋、或在枝头栖息、或在草原觅食,若尔盖湿地越来越成为候鸟迁徙、栖息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