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青川县,乍暖还寒,但春意渐浓,蜀道上万物生长。3月29日,“一片叶子感党恩•四省六县话振兴──‘白叶一号’战略合作暨2023年青川白茶采摘节启动仪式”在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举行。在广元市青川县青坪村“白叶一号”基地,伴着淡淡茶香,茶农们开启了今年的第一轮采摘。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要好,我的200亩茶园,预计可产鲜叶600多斤。”青坪村村民强锡香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手上也没歇着──巧手在茶树和竹篓之间来回穿梭,鲜嫩的茶芽“翩翩入篓”。
今年春天,是“白叶一号”入川的第五个年头。5年前,还在外务工的强锡香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白叶一号”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种好感恩茶
改变始于2018年春天。
这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杜村农民党员来信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
此后,一株株白茶茶苗,千里迢迢从浙江安吉,来到四川青川“安家落户”,谱写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动人故事。
就在这一年,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强锡香回到家乡,成为“白叶一号”茶叶基地的管护人员。
位于四川北部山区的青川县不仅是全省茶叶优势县,也是全国茶叶发展优势重点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
“我们这儿海拔高、天气冷,土壤、气候和海滨地区迥异。” 茶苗种下的第二年,尽管强锡香用心呵护,“远嫁”而来的白叶一号还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茶叶不能按时“白转绿”,遇上春旱茶苗迟迟不见长,遇上大雨茶苗烂根……强锡香感叹,2019年,是种茶最艰辛的一年。
浙川两地的茶叶专家急忙碰头找原因。自“白叶一号”落地青川以来,浙江省每年都会安排专家定期赶赴青川进基地、访车间, 开展技术指导,为青川培训乡镇、村管理人员和技术“明白人”。每到管护、采摘重要节点,专家组青川成员、浙江成员通过电话、微信沟通,联合管护。
在专家的“把脉问诊”下,难题迎刃而解:理高厢,提深沟,解决夏秋雨水过多导致的烂根问题;夏天热,就搭建遮阴网、插树梢,给幼小的茶苗遮阴保湿……白叶一号入川5年来,浙川两地茶叶专家联手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青川“白叶一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1年,青川县、杭州市西湖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在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选取150亩白茶,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连接基地22个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可清晰看到每个地块茶苗的长势。
安吉县黄杜村农民党员捐赠“白叶一号”茶苗给青川县的举动激发了青川人的感恩与奋进,经过5年的努力,“白叶一号”在“强锡香们”的呵护中扎下深根,大家的发展信心越来越强。
走好致富路
两年前,信心十足的强锡香,承包了200亩茶园,成了青坪村承包茶园面积最大的农户。
这得益于青川县就如何优化“白叶一号”项目利益链接机制的不断探索、不断优化。
从2021年起,青川县全面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建立健全“五金”联结机制,实现土地转包农户、茶园承包人、管护务工人员、茶苗受捐农户、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五方”互利共赢。强锡香第一个申请承包茶园。
2022年4月,“白叶一号”首次大规模采摘上市。“白茶卖了三万多元,算上平时在白茶基地的管护收入,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强锡香乐得合不拢嘴,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可以增加收入,又方便照顾家庭。
因为种植白茶,这些年当地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荒山变成茶山,曾经的贫困户也早已蜕变为茶农,扶贫的“小茶苗”变成了致富的“金叶子”──5年来,“白叶一号”给“强锡香们”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
续写新篇章
从2018年浙江安吉黄杜村捐赠的540万株茶苗来到四川青川“安家落户”,建成受捐基地1517亩。5年来,通过受捐茶苗带动,如今青川“白叶一号”茶园规模已经达到7000亩。“盛产后,干茶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直接带动900余户3700余群众稳定增收致富。”青川县茶产业事务中心主任马浩强说。
5年之间,伴随着“白叶一号”茶苗的落地长成,青川县有序扩种白茶,壮大茶产业,一叶白茶带动了青川全域的茶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县共有茶园27.57万亩, 165家的茶叶经营主体,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加上专合社等,能够满足全县茶园的鲜叶收购以及加工。”谈及未来,马浩强信心满满,下一步,青川县还会增加对茶产业的投入,让产、加、销链条更加紧密,让“小茶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2023年3月3日,在“白叶一号”入川的第五个年头,75万株发往青川的“白叶一号”茶苗再次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茶园基地装车出发,带着浓浓情谊,跨越山海而来。
“一叶牵挂”的故事还在续写……(记者 徐昭磊 刘浩然 陈晋渝 李全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