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成华区委书记赵春淦:筑牢项目投资“压舱石”,加快打造三个百亿产业集群

2023-04-06 19:50:00   川网传媒·四川手机报

2023年,成都给自己定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成华区在成都的经济占比大约在6.1%。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五年,成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800亿元到1900亿元之间,冲刺2000亿元。

成华区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勇争先、挑大梁?今年一季度,成华区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川网传媒-四川手机报记者专访了成华区委书记赵春淦。

谈开局: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抓早抓细项目投资

记者:今年一季度,成华区在“拼经济、搞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春淦:今年以来,成华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奋力完成“开门红”各项目标任务,通过一季度“开门红”增强发展的底气、提振全区上下的信心,让“开门红”变成“季季红”“全年红”。

一是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坚持把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大力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全面落实成都市支持制造业发展“1+6”政策措施和实体经济十条,加快构建“5+N”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

加快链主企业培育。落实“专班+专员”服务机制,区四套班子开展常态化政企交流,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产业链专班围绕链主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目前,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已培育卡诺普、成焊宝玛等链主企业21家。

加大创新平台赋能。健全完善“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成都理工大学和成都超算中心共建行星科学与超算联合实验室,携手电子科大共建国家级特色示范软件学院,推进成华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60个。

做好产业基金支持。出台《成华产业振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完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提升“君华汇”服务功能,拓展“服贷投”模式服务领域,推动“蓉易贷”白名单企业更新,增设20亿元成华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设立或参与设立投资基金10支,对外投资项目53个,投资金额76.88亿元。

聚力打造人才高地。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东骄英才计划”“东骄俊杰计划”,发布人才新政2.0版,加快建设四川省产业功能区(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示范园。目前,全区汇集各类科技创新及专业技术人才31.56万人。

二是抓早抓细项目投资。努力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有序抓好项目储备。聚焦国家和省市重大规划、重点投资方向,实施项目包装策划专项行动,共计申报专项债项目11个,申报额度9.5亿元;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个,申报资金0.63亿元;申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计3项,申请资金2.54亿元。

有力推动项目开工促建。开工建设活力商业街项目北湖公园东侧B 地块等项目, 截至2月底3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完成“开门红”目标任务的84.2%。

有效提供要素保障。认真梳理报送2023年省市重点项目用地保障需求,及时组织省市重点项目业主参加全市融资对接会,加快搭建全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统一平台,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管理服务质效。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一设计全区重点行业企业工作推进表,开展首批61家重点企业集中走访行动,及时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针对性举措,实现早监测、早预警,力促重点企业稳定增长。召开研究全区产业政策及助企纾困政策兑现落实有关工作专题会议,精准分析、科学研判政策执行情况,区“38”条、“41”条、“13”条等“一揽子政策”及相关接续措施,共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25.69亿元、惠及市 场主体23.3万户次,为企业兑现落实区级财政资金 1.1亿元、惠及企业2005家,配合落实市级财政资金932.5万元、惠及企业41家。1—2 月,全区新登记经营主体7146户,同比增长12.64%,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3999户,同比增长1.3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147户,同比增长31.23%。

谈应对:筑牢项目投资“压舱石”,打好消费回暖“主动仗”

记者:今年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赵春淦:相比2022年一季度,成华区重点能源企业西南油气田和川庆钻探积极扩展自身业务,推动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重点服务业企业十一科技累积订单集中结算,拉动全区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 1%,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 1%,垫高了经济增长基数。同时,成华区零售业企业中传统车企较多,消费恢复受企业退库及行业结构制约,增加了今年一季度和全年的经济运行压力。

对此,成华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和市委“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部署,全力打好实体经济提能、城市功能提档、民生事业提质、市场预期提振、安全韧性提升“五大攻坚战”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全面筑牢项目投资“压舱石”。项目投资是扩内需最直接有效的抓手。 成华区聚焦“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金色中环”等重点任务,全力打好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及时召开项目策划包装和“631”重点项目攻坚动员等会议,针对性梳理策划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重大项目,持续强化政府投资在重大产业平台、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生态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切实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坚持项目工作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全面推进351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一季度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8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切实把项目建设的成效转化为今天的增长、明天的产出和未来的实力。

二是坚决打好消费回暖“主动仗”。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深刻把握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逻辑,抢抓元旦、春节双节同庆消费契机,落实“商务商贸十一条”等专项政策,开展消费电子、家电、家居等补贴促销活动,鼓励户外露营、旅游消费休闲,围绕新市民、青年人、多孩家庭等增加二手房、改善性住房供给,加快推动 八大商圈升级扩容,高品质呈现新华坊等“2+11”特色文旅街区,着力塑造夜间经济、精致生活、后街经济等消费品牌,以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推动人气、商气、烟火气回归。

三是牢牢抓住经营主体“牛鼻子”。经营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牢固树立“企业至上、企业家C位”理念, 用好12345亲清在线助企惠企服务平台,积极谋划国际化营商环境5.0政策,按照“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加快制定与产业链高度适配、专业管用的政策工具包,不断提升“1+N”产业扶持政策适配度,着力打通政策、税费、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要素保障瓶颈制约,用心为企业办好“围墙外的事”,让企业安心做好“围墙内的事”。

谈布局:推进制造业强区,打造三个百亿产业集群

记者:请您谈谈成华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在产业上的战略性布局以及预期目标?

赵春淦: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成华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有力有效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做优做强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3+3”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千亿级都市工业集群和两千亿级现代服务业集群。

一是推进制造业强区,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更在制造业;成华靠制造业起家,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我们将坚决落实省委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壮大“3+3”都市工业产业体系,做优“1+N”都市工业空间布局,大力推动都市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规模总量、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全面跃升,重构经济地理、重塑产业辉煌、重振东郊雄风。

具体来说就是,做大做强一个支柱产业。以能源总部为龙头引领,充分发挥西南油气田、川庆钻探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为主的区域总部、管理总部,积极拓展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构建“总部+基地”新型产业协作关系,打造千亿级能源总部集群。

聚力攻坚三大主导产业。依托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主阵地,精准招引行业头部企业,加快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卡诺普、成焊宝玛等“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三个百亿集群。

培育发展两大特色产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依托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天府设计产业园两大平台载体,招引一批检验检测和工业设计上下游企业,统筹推进工业工程、工业产品、工业软件三大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检验检测领域行业标杆,加快构建工业设计细分领域三大百亿集群。

特别是,成华区将工业机器人作为龙潭工业园区发展重点,对标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上海,比肩追赶长三角、珠三角,大力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目前已聚集了成焊宝玛、焊研科技、卡诺普、埃斯顿等链主企业9家,及其关联企业53家,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良好态势。下一步,成华区将强化产业图谱引领、链主企业引育、创新策源驱动、关键要素供给,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团圆、翻两番、第三极”目标。具体来说,一是要把工业机器人领域库卡、安川、发那科、ABB等国际“四大家”和埃斯顿、埃夫特、新松、新时达等国内“四小龙”全部引进落地,龙头链主在成华实现大团圆; 二是要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全面提升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积极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让川渝企业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都能用上成华机器人,到“十四五”末成华工 业机器人总产值实现翻两番;三是大力推动成华机器人逐步从中低端走向高端,形成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无人系统四大领域全产业链条的机器人产业,树立本土人工智能高端品牌新标杆,协同打造产值超千亿的都市工业集群,成为和长三角、大湾区三足鼎立的中国机器人产业第三极。

二是推进服务业兴区,点燃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现代服务业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支撑。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围绕做优做强“3+3”现代服务业体系,统筹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34”计划,每年实施20个以上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每年培育扶持30家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企业,每年新增现代服务业有效投资400亿元以上,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推动现代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升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培育发展平台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形态新模式,加快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推动现代服务业“品牌化”发展。深度挖掘“两站、两校、两品、四地标”等特色文旅资源,用好用活大熊猫和工业文明两张“城市名片”,加快建设文旅名区、文创名区、文商名区,大力实施服务业品牌打造“135”计划,力争创建省级服务业重点品牌10个以上, 引育服务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发布成华服务品牌50个以上,不断提升成华服务品牌知名度、显示度和影响力。(记者 刘瑞强 彭小雅 徐浩煊 实习生 陈晓龙)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