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迎来六周岁的生日。六年开放引领,六年奋楫扬帆。站在新时代和新征程的起点上,四川自贸试验区“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过去六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在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四川自贸试验区接下来又将在哪几个方面主要发力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自贸办、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泸州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咨委会成员王军杰教授,在他看来6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助力四川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跃升。
四川自贸试验区
四川新闻网:今年4月1日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六周年。您觉得四川自贸试验区成立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呢?
王军杰:过往十年,逆全球化加剧,为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新变量。为了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建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改革继续前行,我国启动了两大战略性举措,一是“引进来”(自贸试验区战略);二是“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投资关系中的双重身份凸显。因此,自贸试验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两个向度,是我国全面嵌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两个维度,亦是我国构建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两大支柱。当然,实现预定目标,尚需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行到底。
四川自贸试验区身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又是链接“一带”和“一路”的枢纽。尤其是中欧班列已成为串联沿线各国的血脉和经络,这一钢铁“驼队”正在演绎着“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现代版丝路神话。2022年6月30日,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占全国的40%,连接境内外100余个城市,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中欧班列日趋成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也将成为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通道和贸易网络。
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四川新闻网:作为四川自贸办咨委会成员,您了解到的四川自贸试验区主要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王军杰:四川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挂牌以来,深耕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对标高水平经贸规则。截至去年,单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就探索形成了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商务部、深改委等国家部委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我省各项指标多年位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成都也正在从内陆开放高地迈向全国开放的前沿,从区域门户跃升为国际门户,从国家中心城市进阶国际大都市。
中国-欧洲中心
四川新闻网: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四川自贸试验区肩负着“引进来”的重任,您觉得未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呢?
王军杰:近年来,四川营商环境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个别一级指标(如企业设立4小时办理完毕)已对标世界最先进的经济体新西兰(0.5天)。根据世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10个一级指标的单项排名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等5项进步显著,纳税、获得信贷、跨境贸易和办理破产尚需加强。
我认为,聚焦营商环境的法治化,补足营商环境短板,打通营商环境优化的最后一公里,是稳定自贸试验区外资、外贸基本盘的关键。积极对标世行新的宜商环境评估体系,把中央法务区打造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法治示范区”。
新闻链接:
专家简介
王军杰,法学博士,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法学会“一带一路”法治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授课专家,四川省政法委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四川自贸办、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泸州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咨委会成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调解中心调解员。(记者 胡旭阳 图片来自于四川省自贸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