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远山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文采风流的梁山伯,眉清目秀祝英台从舞台上翩翩走来。4月18日晚,川剧《柳荫记》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展演,这也标志着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正式拉开帷幕。
《柳荫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尼山攻书,巧遇书生梁山伯,性情相投,柳荫下结为兄弟,梁祝同窗三载,情深意笃。英台奉命回家,山伯热情相送。一路上英台借景寄情,暗托终身,但山伯生性忠实憨厚,未领其意,英台假言为九妹作伐,相约百日之内在祝庄相会。山伯如约,祝庄访友,英台女装相迎,道明原委,山伯得知因自己之误,英台已许配马家,悲痛欲绝,回家后,相思成疾,忧郁身亡。
首届川剧汇演的首场演出,为何是《柳荫记》?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毛世君导演介绍,高腔大幕传统川剧《柳荫记》是一出川剧经典名戏,为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获奖剧本,剧目吸取了民间传说的基本情节,用优美的民间文学语言,集中简练地描绘出梁山伯、祝英台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正因为观众们对梁祝的故事耳熟能详,演员在台上唱,观众在台下跟着唱,一个环节没打磨好可能就‘露馅’了。”
经典剧本仍求新变。“1952年版本的《柳荫记》剧本要演4个小时,结合当下观众的观演特征对剧本进行‘浓缩’是个不小的挑战。”毛世君告诉记者,此次演出的《柳荫记》对剧本的结构、唱词、唱腔进行创新,将演出时间精简为1小时40分钟,让观众更爱看。
此外,老、中、青艺术力量的传承在《柳荫记》中得到体现,近80岁的毛世君对演职员们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进行反复排练,力争演出时为观众奉上最精湛的表演。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所长包靖介绍,《柳荫记》曾被改编成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并被多个戏种学习借鉴。“此次不仅有基于川剧的传统表达,更体现了‘泸州河’川剧特色,比如泸州传统的音乐及特色锣鼓。”
据了解,“泸州河”川剧孕育于元代杂剧,有着近300年历史。“泸州河”川剧声腔以高腔为主的特点最为明显。“2007年,‘泸州河’川剧艺术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也意味着泸州在川剧的传承发展中有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包靖说。
“我们每排一个戏,都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老师们不仅要做好示范,也要将戏传授给青年演员,从而做好川剧的传承发展。此次川剧汇演也为川剧人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与机会。”包靖透露,《柳荫记》青春版正在排练中,青年演员将担任其中的主角。
记者注意到,不少年轻观众也走进了《柳荫记》的展演现场。“没想到39.9元就能走进剧院看川剧,看完之后,我觉得川剧值得更高票价!”观众陈女士说,打卡了《柳荫记》后,对于接下来展演的川剧也充满了期待。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