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疾控提醒:高温下作业,谨防发生中暑等疾病

2023-04-27 09:54:00   四川疾控

高温作业类型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典型行业:冶金行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行业的铸造、锻造和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

高温、高湿作业

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典型行业:纺织、印染和造纸;潮湿的深矿井等。

夏季露天作业

太阳的直接辐射、二次辐射源的附加作用,作业时间长。

典型行业:农田劳动、建筑、露天搬运、环卫、大型体育赛事。

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体温调节

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活动来调节和维持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水盐代谢

大量出汗可致水盐代谢障碍。

循环系统

水分的丧失和体液的转移,使有效血容量减少,供需矛盾使循环系统处于高度应急状态,可能导致热衰竭。

消化系统

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肌肉工作能力降低。

泌尿系统

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高温作业所致的疾病

可导致热致疾病(痱子、刺热、中暑等)和慢性热致疾病(慢性热衰竭、高血压、心肌损害、肾结石、皮肤疾病、缺水性热衰竭等)。

中暑: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可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疾病的预防

技术措施

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通风降温。

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健康检查。

组织措施

改善管理,调整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