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当博物馆遇见春天,是一幅画里盛开的杜鹃花,是一场下了上千年的“春夜喜雨”,是见证商周时期春耕的木耜,是玉牌上灵动的昆虫,是铜壶上枝繁叶茂的桑树……正值春时,文物相约。由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支持,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四川发布特别策划《博物馆里的“春色”》专题报道,联动全省各大博物馆,为你揭秘、解读博物馆里的别样“春色”!
蚕纹铜戈 成都博物馆藏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说起“化干戈为玉帛”,人们对于“戈”会有最直接的体会──“戈”是兵器,亦是战争的代名词。但在成都博物馆里,有一件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铜戈,却似乎与充满血与火的战争场景并不密切相关。装饰其上的蚕纹,将人们引向的更是那个“蚕以蜀为盛”的年代。
这件蚕纹铜戈长啥样?在成都博物馆里的二楼展厅里,许多观众隔着玻璃仔细端详铜戈上的纹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都交通巷印刷厂工地上发现一座战国墓葬,这件蚕纹铜戈正是出土于此。
其戈身为长三角形,援(援:戈身前半部分)本部近阑部中脊有一圆形穿孔,阑部两端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援部两面均饰以兽面纹。内(内:和木柄连接的后部分)一端有缺,近阑部处有一水滴形穿孔,内正反两面均饰有蚕形图像。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文物旁还展示出了内部蚕纹图像的示意图。一只蚕的模样,清晰可见。
成都博物馆讲解员史天琦介绍,在川渝地区的晚期巴蜀文化青铜器上常会出现图案,例如虎纹、花蒂纹、动物纹、人形纹等符号,这些符号统称为巴蜀图语,至今性质尚没有定论,大概约有200余种样式。“而这件铜戈上,主题纹饰就是蚕纹,繁复的几何纹和云雷纹只扮演了打底和陪衬的角色。”
铜戈上出现蚕纹,这代表着什么呢?“它实证了古蜀人种桑养蚕、从事纺织的历史。”史天琦解释,四川是桑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说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国王“蚕丛”就开始教导人民种桑养蚕。“这件铜戈上出现的蚕纹,非常具有代表性,说明蚕纹对于古蜀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展现的正是当时饲养野蚕、作茧制丝的盛行,乃至纺织业的发展。”
史天琦提到,除了这件镂刻蚕纹的器物,在成都百花潭战国墓中所出土的一件水陆攻战纹铜壶身上,也刻画了古蜀人采桑的图像。“这些都说明,采桑养蚕在古蜀时候就已经是十分重要的农事活动了。”
现如今,走进成都博物馆,不仅可以近览这件重要的蚕纹铜戈,还能在馆内看到“三月蚕市”的微缩场景,深度感受宋人《五国故事》中所说的──“蜀中每春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蜀人称其繁茂”的景象。
历史悠久的成都蚕市,至宋代最为繁盛,多在正月至三月举行,包含从祈求蚕事兴旺到纪念、贸易、娱乐等多项活动。如果想再次感受当年因“农桑”而兴起的热闹市集,不妨走进成都博物馆亲身感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