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当博物馆遇见春天,是一幅画里盛开的杜鹃花,是一场下了上千年的“春夜喜雨”,是见证商周时期春耕的木耜,是玉牌上灵动的昆虫,是铜壶上枝繁叶茂的桑树……正值春时,文物相约。由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支持,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四川发布特别策划《博物馆里的“春色”》专题报道,联动全省各大博物馆,为你揭秘、解读博物馆里的别样“春色”!
商周木耜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中国漫长的农耕发展史里,耕作农具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里,就有一件来自商周时期的木质农具──木耜,其保存的完整程度让人惊叹,其背后所代表的古蜀农耕文明,也同样值得深究。
“这件商周木耜,目前是我国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木质农具。更早时期的河姆渡遗址也曾出土过木耜,但是没有这样完整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张滢玉感叹,“这种完整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难得一见。”
为何木耜保存能如此完整?这源于一场精妙的“巧合”。
“常规来讲,木质器物非常容易腐朽,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在考古中很难发现木质文物。木质文物一般最多保存1000余年,但是这件木耜却保存了3000多年。”张滢玉介绍,这正是因为这件木耜发现于金沙遗址生活区的一个废弃的“水塘”中,环境的湿度为其保护提供了首要条件,另外发现木耜时,它深埋于土质细腻的淤泥之中。“刚好,一层淤泥、一层细沙、一层水,把这个木耜包裹在完整、绝氧的环境之内。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张滢玉介绍,出土后,文物保护专家用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制剂来替换碳水分子,采用脱水、加固、着色等技术,耗费4年时间,终于成功地让木耜的硬度、质地恢复到了最初状态。
如今,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第二展厅,人们就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人形立牌以侧面佝偻的姿势,手执这长达1.42米木耜,仿佛再现了古蜀人耕作的场景。
据了解,金沙遗址也出土过植物种子,包括碳化的稻米、小豆、粟粒等。这些足以证明这个时期的古蜀族可能是以繁盛的农业生活为经济基础,同时还辅之以狩猎、捕渔、畜牧业等多种经济手段。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农具之一,耜用于耕作翻土。而这件商周木耜由一块整木制成,保存如此完整,直接证明了成都平原早在3200年前,农耕文明发展就已经非常兴旺繁盛了。”张滢玉介绍,这件木耜作为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农耕之祖”。
“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木耜也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名称最早的见证者。”张滢玉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