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精品展播 | 《巴国春秋》第四集

2023-05-15 08:31:00   四川发布

盘古开天地以来,在陕南、鄂西、黔北、川(渝)东的广袤区域,生活着一个多支系的族群—巴人,他们尚勇创新、豪放包容、崇尚统一,建立了先秦时期中国西南最强大的方国之一巴国,孕育了中华文明中最富有鲜明个性的区域性文化之一巴文化,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六集纪录片《巴国春秋》重点讲述了巴人起源、巴人部族、巴国建立,巴国兴盛、巴国灭亡、巴国融入。

一集、巴人起源,在古代,今川(渝)、陕、鄂、黔边界的大片山地统称为巫巴山地,它是北联关中中原、南接长江、东达荆楚、西至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在这片区域,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214万年、目前东亚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和距今200万年的“建始人”、14万—12万年的“奉节人”、12万年的“长阳人”等人类遗迹上百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集、巴人部族,巴人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游猎民族,为抵御抵御自然灾害、野兽侵扰和向外扩展,他们四处迁徙,“逐盐而居,渔猎而聚”,以血缘或地缘为基础,从散居各地到聚族、聚姓而居,几个小聚落兼并融合组成大聚落、中心聚落,发展壮大成为氏族,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200多千年),又在互相兼并融合中组成部族、部族联盟。

三集、巴国建立,20世纪8、90年代,考古学家在湖北省长阳县香炉石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两枚陶玺印和1万余件商周时期的甲骨(卜骨)、海贝、陶器、铜器等。玺印、卜骨是部落联盟首领身份的象征,海贝是殷商时期的货币,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四集、巴国兴盛,大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前期,巴国达到鼎盛阶段,比中原的韩、赵、魏三国领土之和还要大,进入了“七国称王,巴亦称王”的时期。《华阳国志•巴志》描述巴国盛况时说:“其地东至鱼服(今重庆市奉节县),西至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北接汉中,南极黔(今贵州省遵义、思南)涪(今重庆市涪陵、湘西)。”

五集、巴国灭亡,战国时期,巴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楚国占有,则江汉地区、巫巴山地形成连襟,威胁秦国的雍都、咸阳;如秦国占有,就控制了楚国的上游,轻舟处于巴,五日可至楚都郢。巴国成了决定秦楚孰强孰弱的关键,巴蜀秦楚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300多年的合纵连横,彼此结盟、背弃、争战,在这300多年里,巴国经历了数千次战争,平均每年要发生几十次大小战争。在强敌环伺下,巴国衰败成为必然,时间从公元前377年开始。公元前377年,巴国联合蜀国向楚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攻势,占领了楚的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县),威胁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此次战役规模宏大,持续近一年,严重消耗了巴国所剩不多的国力,不得不“后遁而归”,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抵抗楚国的进攻,只好西迁。

六集、巴国融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巫巴山地的局限,一批批巴人走出大山,向生活条件更好、文化更先进的民族迁徙交流,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巴人与其他民族的迁徙交流通常有两种方式──战争与和平。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