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成都大学共同主办的“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高峰论坛在成都大学举行。来自四川省委省政府、科研院所、在川高校、各市州、各级党校等单位的领导、嘉宾、代表和成都大学师生共计400多人参加论坛。论坛聚焦“深入推进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主题,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内在关系、实现路径、具体举措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互为依托!
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成都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清远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四川省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既是对标中央决定的鲜明政治担当,也是洞察四川现代化建设短板的清醒判断,高度契合中央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民族复兴的发展路径要求。“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告诉记者,举办“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高峰论坛,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各项部署,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落地落实。同时,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全省社科界的研学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把主题教育与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与推动社科事业发展有机融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如何落实?
专家学者各出奇招给建议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聚焦四川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事业发展、创新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西部丘陵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内容,共同探讨如何把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以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设想。
四川高质量发展和“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是什么?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杨继瑞教授认为,是四川的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要激发四川“四类后发地区”的绿色资源比较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潜力,积极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就要支持“四类后发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省内先发地区高载能绿色加工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四川省决咨委委员蒋永穆教授则提出,开放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关键环节,是成渝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助推区域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川“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牛鼻子”。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总抓手,加快多维开放的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国内外双轮驱动愿景,优先进行开放性制度供给;要立足双城经济圈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牢固树立开放发展新理念,持续增强区域内治理效能;要厚植双城经济圈生态优势,共抓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要把握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时分段进行系统性谋划。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省整体发展已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杨春健表示,我省要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勇于担当使命,系统推动五区共兴;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支撑中找准发展方向,差异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两个大局”中既要始终坚持立足于国内市场主导的经济循环,又积极不懈参与全球经济循环;要依托生产力布局调整建强区域发展功能,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要围绕共同富裕本质要求,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