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读懂三苏家风中的家国情怀

2023-06-09 14:25:00   四川新闻网

【编者按】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来到眉山三苏祠,他说:“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一年后,“传承三苏家风 涵育家国情怀”研讨会、“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等系列活动在眉山举办。

四川新闻网推出评论文章《感悟三苏家教家风,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让我们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修常练,牢记殷殷嘱托,不负光荣使命。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读懂三苏家风中的家国情怀

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三苏父子之所以能够写就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化传奇,与其良好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

“天下之本在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榜样,亲密的身边人就是最好的坐标。苏洵从小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母亲程夫人曾教苏轼要以“能死直道”的范滂为榜样;面对不义之财,她告诫大家“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苏轼曾在长子苏迈赴任时给予告诫,“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苏氏一门的家训家风虽历经千年,仍历久弥新,值得弘扬和传承。作为党员干部,耕读传家是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要坚持文化自信,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书籍作为最大的财富,把读书作为最好的习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不断。为人为事要刚正不阿,走正道直道,不走歪门邪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分文不取,不该交往的人,要远离,要净化自己的“朋友圈”,不搞团团伙伙,不搞拉帮结派,要行得正、走得端。“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要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身体力行,做好家训家风的表率与榜样,更要教育引导子女和身边的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勤勤恳恳工作,让良好的家训家风代代相传。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家训家风中既蕴含着家园情怀,也蕴含着家国情怀。眉山苏氏良好的家风是三苏父子“雄文直道”的力量之本,“笃行高志”的信念源泉,“锐于报国”的精神根基。尤其是三苏家训家风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既展示了三苏父子不同的人生选择与行迹背后共同的积极用世的儒者风范,也展示了超越个人荣辱、穷达皆观照天下的人生观念,更展示了匡时济俗的淑世情怀,以及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苏轼主张“保民生”“与民同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所到之处,言行如一、勇于担当,屡遭贬黜而无怨无悔,令后世景仰。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精神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苏氏家风家传,超越了家族,已经载入中国人的口碑,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历代传扬的道德精神。无论是作为党员干部,还是作为普通群众,我们要从三苏的家训家风中读懂情怀与操守。要始终心怀家国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面对困难曲折,要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胆识与勇气,面对成败荣辱,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坦然。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