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件文物解读“汉字中国” 以源远流长“打开”成博新展   

2023-06-10 22:3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距今8000余年前的贾湖刻符龟甲,殷城甲骨、史墙盘、晋公盘、秦公钟、 中山王圆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赵孟順临王羲之《兰亭序》 真迹……6月10日,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配套活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启幕。

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全国文博机构共襄盛举,得到40家文博机构鼎力支持。据介绍,展览汇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

史墙盘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从成都,向五湖四海奔行前抵东北、西北途经关中平原、后至江南水乡逾山越海,途跨千里。众多文物精品为何齐聚蓉城,又讲述着怎样的中国故事?

“展览想在中华文明的进程当中,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历史进程。”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介绍,此次展厅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以源、远、流、长4个字来构筑整个展览的展示脉络。

本次展览中的一枚刻符龟甲,让时间倒回8000余年前。贾湖刻符龟甲出土于贾湖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魏敏介绍,龟甲下部有一刻画符号,像是一只正在向下看的眼睛,与甲骨文、金文中“目”字的写法相似,“贾湖遗址共发现刻画符号17例,研究者推测这些符号的使用可能与原始巫术有关,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

而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史墙盘填补西周重大史料空白,树立金文雍容浑厚典范;晋公盘上载录史实的青铜铭文,可管窥一段春秋列国旧梦;来自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字迹清晰,弥足珍贵,不仅为秦统一度量衡提供了翔实物证,更是秦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的历史见证。此后天下分合、朝代兴替,而“书”必同“文”,统一的文字成为中华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坐标。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秦(前221-前207年) 镇原县博物馆藏

“直至汉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盛世,篆书隶变,成为弘扬儒家经典的官方字体,‘汉字’之名也由此定格。”魏敏说,在魏晋南北朝的民族熔炉中,汉字是维系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此时期行书发轫而草书盛行,风流之姿中展卓越风骨。

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宋拓本  宋  上海博物馆藏

隋唐以降,书法名家辈出,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结体开阖大度,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顾盼神飞,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本》尤有坠石惊雷之势,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册》为其早期“集古字”的佳作,黄庭坚楷书《狄梁公碑册》造“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之三绝,赵孟頫章草书《急就章册》更具古质之风,亦可见其用功之深。

“在战国到西汉的巴蜀青铜器上发现的‘巴蜀图语’,让汉字传奇的外延变得更加宽广。”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还专门设置了“巴蜀图语”展区。其中,战国蚕纹铜印神秘奇诡,展现出蜀人撷万物神髓的非凡想象力,让人遥想那个仍未被解码的古蜀国度。

而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对应着不同的主题色。“比如甲骨文这个部分,我们以天青色来表达这种神秘;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我们选择了象征权利的正红。”策展组成员卢虹透露,展厅第三个版块则以红色到黄色的过渡色,对应了造纸术、印刷术等汉字传播载体,最终以明黄色这一主题颜色进行收尾。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 宋(960-1279年)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著名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浑厚沉婉,方正挺拔。也许他的书法艺术不如他的词一般自成一格,但尺牍文书展现的是历代文人修身致知、心怀天下的精神脊梁,因此,我们仍将这一作品放在了压轴的这个展位上。”魏敏说,这也是传达文字本身不只要有艺术感,还表达了作者的情怀与精神。“《去国帖》能进入书法的艺术殿堂,也是因为辛弃疾身上有些后世文人所认可的人格魅力。”

据悉,“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期为三个月,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成都博物馆还推出“寻迹巴蜀──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图片展”“大美天府──四川地区文化和自然图片展”“雕饰山河──川渝石窟与摩崖造像图片展”三大配套展览,围绕巴蜀考古成就、川渝石窟妙相、天府名胜巡礼,生动立体地展示天府千年人文华彩和自然大观。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 刘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