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20日,2023年“成都银行杯”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暨颁奖仪式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此次大赛共收到报名项目217个,参赛选手的海外留学背景涵盖全球27个国家及地区,大赛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12名,可谓竞争激烈。
记者了解到,创新(创意)组一等奖项目──“油基泥浆岩屑旋流深度脱附技术及装置项目”不仅获得了10万元奖金,还与成都银行进行了现场合作签约。
该项目做出了哪些技术突破?又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记者采访到项目负责人、副研究员(专职科研)吴霁薇。
出生于四川资阳的吴霁薇,是个十足的“学霸工科生”。曾先后在西南石油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攻读本硕博,并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留学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2018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着手研究油基泥浆岩屑的处理问题。
吴霁薇解释,“油基泥浆岩屑是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油的固体废弃物。在以前,油基泥浆岩屑是直接填埋,不仅成本高,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然而,对油基岩屑的无害化处理,一直是页岩气开发中难以攻克的环保难题。”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本来有害的物质变成无害,并且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就这样,吴霁薇和团队埋身于技术攻关。终于,通过研究发现,固体颗粒在旋流器的旋转速度场内呈现公转-高速自转耦合的运动形式,将产生周期脉动的离心力。在该离心力的作用下,固体颗粒表面及内部孔道内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脱除。
由此,通过理论研究、实验检测等手段,项目团队开展了旋流场内颗粒悬浮态自转的研究,并在油基泥浆岩屑主要物化特性检测的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针对油基泥浆岩屑的悬浮态深度脱附装置的样机模型。
这种旋流深度脱附技术的创新点在哪里呢?吴霁薇介绍,这种技术不仅降低了工艺的操作温度,还节约了能耗,大大提高了处理效果。“经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处理使得油基泥浆岩屑的含油率由原始的17.9%降至0.16%,去除效率高达99.1%。”
成效显著、研发成熟,让项目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对于此结果,第一次参加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的吴霁薇感到意外而惊喜。“接下来,我们还要与相关环保部门继续洽谈,让更为成熟的技术向市场推广,真正做到落地。”
在吴霁薇看来,实现“双碳”目标,也意味着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既要保证能源安全,也要注重资源开发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降低碳排放,保证我们能源的高效利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