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神山圣水、雪域高原,这是西藏留给大众的普遍印象,而与西藏隔山而居的四川,则以小山小景为主,两地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川藏交流和学习,7月7日,两地美协在四川美术馆共同举办“隔山对话──川藏美术名家交流展”,并希翼践行出一个长期合作的机制来打造当代川藏美术品牌。
据了解,四川美术源于汉画像砖和五代院画的中原绘画体系,西藏则是肇启于前弘期的喜马拉雅美术。原本泾渭分明的两种审美方式隔着横断山各美其美。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和旅游业的发达,川藏间的横断山脉阻隔变成了纽带,川藏两地既相隔又相通。近些年来川藏两省(区)的美术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四川地区的西藏题材美术、新唐卡以及祥巴版画佳作层出不穷;西藏自治区的唐卡、布面重彩也在国内外大放异彩。
开幕式上,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李树致辞,他表示,在今天的展览上,《雪过银峰》《蜀山秋情》《吉祥家园》《大雁来了》《草原金秋》《吉祥的梦》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不仅是在学术层面上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也给四川人民带来了丰硕的视觉盛宴。“在川藏老一代艺术家们坚定的艺术信仰、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的引导下,川藏民族美术创作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李树说。
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李雪艳表示,川藏两地艺术尽管在风格、流派、门类上呈现出各自特点,但两地在地理位置、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质,在绘画技法上也相互借鉴、彼此交融,正是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就了当代艺术百花园的姹紫嫣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原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在致辞中表示,川藏的艺术交流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希望西藏艺术家多到四川来采风、写生,相互交流,通过川藏艺术交流,打造出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共同为中国西部艺术的繁荣兴盛、特别是为建设现代文明,做出川藏艺术家的艺术贡献。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川藏六十余位美术名家精心创作的一百件作品,这其中既有当代西藏布面重彩画,也有西藏传统绘画唐卡、藏族木刻版画“祥巴”以及表现藏族题材的中国画。展出的艺术家中,有一直扎根西藏,沉浸于西藏文化氛围里的西藏本土艺术家,也有醉心于藏族题材,热衷到西藏采风创作的四川艺术家,他们将自己对藏文化的敬畏与认知、对艺术的热爱与理解以及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一起融入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姚思敏表示,展厅里的西藏画作比较偏工笔的形式,四川的画作则是保留了传统的水墨画写意方式,这表现出两地画家的审美取向和材质的异同。“今天来到展厅,我看到一些四川的画家用水墨画的形式去表现雪山,感到我们四川的画家在做有益的尝试,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李兵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的艺术,西藏的艺术是从生活当中去提炼的,在他们的创作中,我们既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精美,又看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四川的很多画家也是深入到康巴地区去采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些作品。因此,很多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罗南希(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