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11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第10场)──“绿色低碳”专场。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了成都协同联动赛事侧和城市侧,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情况。
杨斌平介绍,自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成都市始终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扎实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奖项,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完善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杨斌平说。
一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着力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
二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服务,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三是创新城市碳普惠机制。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填补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参与平台的空白。
四是探索气候投融资路径。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快搭建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五是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以“碳中和+”为核心,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六大研究方向,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
六是系统推进近零碳排放区创建。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已确定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名单。
徐嘉欣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