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方正之间
映照出华夏文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它,从何而来?
是远古先民的不倦探索,还是圣贤先哲的灵光涌现?
历经世事变迁,它的精神如何薪火相传?
7月21日起,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推出《冷历史会说话第八季:有趣的汉字》,通过视频+音频+海报的呈现形式,邀您走进成都博物馆特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共同踏上一场“穿越”旅程,在历史长河中形态各异的“载体”里,感受汉字“变与不变”的独特魅力,在字里行间领略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石峁先民的画作长啥样?看看这个“显眼包”就知道了
在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上,有个“显眼包”靠一幅简笔画引发众人围观。它就是人射马石雕。
这块石雕出土于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前夜”的石峁遗址。石峁城址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相当于六个故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宏伟浩大的城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诞生之前,当时居住在石峁遗址的先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记录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呢?
家人们,真相就是石雕上的图案!
人射马石雕原本镶在墙体上,以浮雕的方式成图,就有考古专业学者猜测,这记录刻画的或许是一场战争,也或许是一幅生动的狩猎场景。
场景表现了两个主体,左边是一个马首,右边是一个弯弓搭箭的人,这与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雕像十分相似,可能是石峁“祭司”的形象,神态威严,发饰、五官、胡子一应俱全,周身雕刻精美。他的箭头正向马首迎面射去,虽然马没有雕刻出四肢与躯体,但马首的特征还是很明确的。射箭的人形已经不是很清晰,但弓箭却很明确,弓、弦、箭一样不少。石峁先民们就是通过在石板上刻画图画符号的方式,绘画出生活中的生动场景。网友们可以从人射马石雕上欣赏到石峁先民的画作。
这件人射马石雕,它印证了专家的一个推测,就是我们的中国汉字,就是由最早的各种刻画符号和这样的原始图画逐渐演变而来的。
学界普遍认为,图画是汉字的源头之一,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石峁遗址出土的人射马石雕生动诠释了石峁先民以图像记事的方式,而汉字的“射”字很有可能是由此而来。
7月21日起,《冷历史会说话第八季:有趣的汉字》开启,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客户端、喜马拉雅与您一起徜徉在汉字流变的历史长河,于字里行间,品读中国。
策划:楚彦 唐明 蒋娜
文字:卓灵
录音:李赵卓
设计:吴鉴桥
视频拍摄:俞文晶 杜佳佳
视频剪辑:杜佳佳
技术支持:郑羽
资料来源:四川日报、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