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陈列馆)开启试运行。3000年后再合体的青铜鸟足神像、“月光宝盒 ”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等珍贵文物悉数展出。
从文物出土到文物修复,从包装展陈到文创产品研发。文物展出的背后有着哪些精彩故事?文物、文化与人如何在此紧密交融?即日起,四川发布推出“顶流天团出道记”融媒专题报道,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三星堆文物“顶流天团”如何从幕后走到台前,明珠拂尘焕发光彩。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文物镌刻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而文物修复是带领我们穿梭历史时空,“唤醒”古代文明的钥匙。
走进博物馆,一件件承载着文明、传承着文化的艺术瑰宝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亟待每一位观展者去探索他们身上的文明密码。你是否也曾疑惑,难道这些文物穿越千年依旧完好无损吗?
其实它们出土时大多是“土里土气”、残破不堪的,在“文物医生”的“妙手回春”下,才得以重现往日光辉。那么,这些焕然新生的国宝是如何被“复活”的呢?近日,记者走进三星堆博物馆,聆听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讲述文物修复的秘密。
千年国宝重现往日光辉
文物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对复原
“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文物修复只是简单地把文物进行拼对,然后再进行粘接和补配。其实不是这样的。”采访之初,余健就强调,文物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对复原,还需要做大量跟保护修复相关的工作。
“包括很多前期的科学检测分析,以及针对文物的测量、绘图等工作都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余健说,文物修复有一套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且修复工作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
余健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修复有特定的行业标准,需要在文物修复前制定专门的修复方案,而在此之前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检测分析,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拉曼检测、X光检测等。
修复时,首先要进行表面附着物清理,保证不会因为文物表面附着物再次对它们造成损伤。接下来,还需要对这些新出土文物,特别是上展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
“我们通过三维扫描把断裂口进行拼接、残缺部位补齐、断裂部位复原拼接和变形部分矫形处理,最终形成新馆展陈里通过1:1的3D打印模型。”余健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修复文物,文保中心人员会利用AI技术辅助,通过虚拟手段将文物的每个部件数字化,通过AI算法找到相应的衔接点,对碎片进行拼接,实现了文物修复的科技化和高效化。
此外,文物模拟拼接后形成的“数字文物”,还可以作为数字化资源应用到文物展陈、文化传播及文创开发等领域,进一步提高三星堆文物的活化利用水平。
同时,为不断提升文物修复水平,文保人员坚持探索,开展青铜器修复过程中翻模、补配等新工艺研究,研究既能替代硅橡胶等浸入性翻模材料,翻模效果又与硅橡胶等同的材料,研发青铜文物整形器和各种类型钢模具等文物修复工具。在青铜器传统修复的基础上尝试与现代新科技的结合,比如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复原与传统拼对修复相结合。
“我们可以这样说,整个三星堆文物修复的工作和展陈里所呈现出来的三维模型,其实都是我们整个文物保护修复的一部分。”余健说。
未经修复的文物也能展览?
创新性展出未经修复完成的文物
“截至目前,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保护清理工作,已完成600多件象牙的清理加固、597件青铜器的清理保护。”余健告诉记者,三星堆3-8号祭祀坑新出土编号文物17000多件,相对完整器物有4000多件,数量巨大,且拼装工作非常繁琐。
“现在我们新馆展出的很多文物,其实是没有进行修复的。”余健向记者透露,为了配合此次博物馆新馆“上新”,他们特意从中选取了300余件比较珍贵的文物,并且大部分都是孤品。
而这些文物大多是2019年发现到2020年开始提取的,由于时间短暂,大部分的青铜器、金器和玉石器,仅仅只是进行了表面附着物和除锈的清理。
为何这些没有完成修复的文物能进入展厅?会不会对文物有所损伤?
“我们此次新展出的很多文物没有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修复,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新理念,因为我们知道其实很多游客他们很关心、很好奇这些新出土文物,它最原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余健解释说,创新性地展出未经修复完成的文物,不仅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看到新出土文物的状态,同时也能通过多媒体形式了解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如何将文物一步步拼接、一步步还原。此外,还能够看到经过3D打印以后复原品的模样。
当然,为了确保这些文物的安全,在上展之前都是经过文物安全的评估专家进行了安全评估的。“哪些文物适合上展,哪些文物是需要进行物理加固或者物理支撑才能够上展,都是提前有专家认定过的。”余健说,像馆内展出的大型青铜器,以及那些变形断裂的青铜器,都是通过了物理支撑后才进入展厅。
“其实这种支撑的难度跟我们文物修复的难度是不相上下的。”余健告诉记者,文物修复,可以通过传统工艺将器物的强度和力度提上来。而物理支撑则需要找到文物最坚固的点去做支撑。
“青铜神坛的物理支撑是分了三部分,一个是神坛的底座,另一个是中间的小神兽,再加上小神兽上的小人。”余健举例说,青铜神坛很高、重心偏上,同时底部没有一个相对好固定支撑的角,因此当时在完成物理支撑时做了好几个支撑点,才确保最终能够在展台上支撑起这件文物。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文物修复最大的乐趣是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发现
文物修复,是复原更是重生。
“其实对于考古人员和文物修复者而言,平时工作最感兴趣的点,就是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现可能这个部位和其他的某一件器物能够拼接在一起。”余健告诉记者,此次新馆展出的部分拼接文物中的部件,是分属不同的祭祀坑,历经数千年重新组合还原。
谈到此处,余健的声音明显兴奋起来。他告诉记者,2.53米的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就是由不同时间段挖掘、分属多个祭祀坑的器物跨坑拼对完成。
“我们2022年在8号坑出土了铜顶尊撑罍曲身人像,我们怀疑他和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以及1986年发掘二号坑出土的铜鸟足人像是同属于一件,在尝试比对的过程中发现,确实契合度很高,而且边缘的棱角很吻合。”余健接着说,由于爬龙铜器盖上的龙只有下半身没有上半身,他们在继续寻找的过程中发现,铜持龙立人像脚踏在龙爪之上,于是进行比对,发现正好是爬龙铜器盖缺失的上部。而人像上缺失的铜杖形器,也是在其他地方发现的。
“在平时工作上感觉很有乐趣的地方就是,会不断地去尝试,不断地得到新的发现。”余健说,其实这种拼接的过程,也是让他们一次次对考古和保护修复工作的重新认识。
新馆在试运营的同时,修复馆也在开展工作。
其实早在2021年12月18日,三星堆博物馆已创新性向公众开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展馆建筑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由玻璃墙将其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文保工作区和游览参观区,是融文物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平台。
在游览参观区,观众可以通过图文展板、电子触摸屏、视频、小程序游戏、体感游戏等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的科普知识,参与保护修复相关的互动体验,同时还能沉浸式参观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过程。
“我们整个文物修复馆工作区占地551.5平方米,根据三星堆遗址6个祭祀坑出土文物的材质分为文物储存区、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器文物修复室、象牙修复室五个区域。”余健说,馆内还设有专门的分析仪器室,配备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仪器,可以对文物进行检测分析,从而为文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余健认为,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一直以来秉承着“守正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将三星堆考古新出土文物及时向社会公众展示,希望让观众能第一时间享受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成果。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