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大运会场馆将用于成都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

2023-08-04 21:56: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4日,大运遗产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大运会主媒体中心举行。在申办、筹办和举办大运会期间创造的一批可持续利用的物质财富和人文成果将如何发挥余热?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在发布会上给出了解答。

曹雪峰表示,大运会体育场馆是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成都大运会总共有49个场馆,其中新建的只有13个,其余36个均为改造场馆。新建场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均达到了绿色建筑的二星级标准,改造场馆大多数在高校,赛后将用于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效防止了闲置浪费。据了解,近年来,在大运会的筹办工作中,成都还推动大运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仅在2022年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大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还将继续用于成都的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

大型赛会的场馆设施后续利用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难题,大运会在场馆后续利用上有什么考虑?曹雪峰表示,在大运会结束之后,在短期,成都将着重以场馆开放惠民为着力点,推动大运场馆共建共享,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遵循场馆功能属性,按照“一场(馆)一策”的原则,分类实施场馆惠民开放,持续保持大运场馆的热度,满足市民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体质。中长期来看,成都将在赛事体系基本成型,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基础上,分段转入探索市场化路径,努力形成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成都之路。

除了体育遗产,大运村的建设还给成都这座城市带来了尤为厚重的教育遗产。大运村作为服务保障大运会的重要功能载体,赛时直接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提供住宿、餐饮、医疗、咨询、会议、休闲和商业等服务,有效推动全球青年大学生关注大运、参与大运、服务大运。赛后大运村将全部移交成都大学,实现百分之百的可持续利用。

曹雪峰表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可感可及的城市遗产。在大运会筹办过程中,成都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相统一,切实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城市更好服务广大市民。“大运会带动赛事名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惠及长远的发展遗产。”曹雪峰说。据了解,近年来,在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成都着力抓住大运机遇,顺势而为,全力推进赛事名城建设。先后成功申办了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运会等国际顶级的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2022年世乒赛、2022年全国体操冠军赛、2023年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赛事。

近三年来,成都市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签约金额超过870亿元,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的总规模提升至578.6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4.5%,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005亿元,增加值达到385亿元,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59%和79%。

“大运会遗产的创造过程本质上是赛事价值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举办城市价值的放大过程,希望大家利用在蓉采访的契机,在成都多走走多看看,去感受体验并分享传播大运会给成都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曹雪峰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罗南希(实习)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