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天团出道记③:“舞台”首亮相 三星堆新馆背后的设计灵感

2023-08-05 12:54:00   四川发布

【开栏语】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陈列馆)开启试运行。3000年后再合体的青铜鸟足神像、“月光宝盒 ”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等珍贵文物悉数展出。

从文物出土到文物修复,从包装展陈到文创产品研发。文物展出的背后有着哪些精彩故事?文物、文化与人如何在此紧密交融?即日起,四川发布推出“顶流天团出道记”融媒专题报道,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三星堆文物“顶流天团”如何从幕后走到台前,明珠拂尘焕发光彩。

20230807125634.gif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7万平米绿植屋面、形似眼睛的巨大玻璃幕墙、盘旋而上的旋转楼梯……日前,三星堆博物馆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开门迎客,极具艺术美学、“颜值”爆表的新馆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点赞。

时间回溯,2020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发布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项目)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征集公告。征集启动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共有57家境内外设计机构、214名个人设计师报名参与。通过评审,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团队原创方案“堆列三星、古蜀之眼”在全球概念方案征集中胜出,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

新馆设计的创意从何而来?体现怎样的设计理念?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总设计师刘艺,听他讲述背后的故事。

初心不改 匠心传承

时隔三十年的“久别重逢”

“这不是中建西南院与三星堆的‘邂逅’,而是时隔三十年的‘久别重逢’。”刘艺用“初心不改 匠心传承”定义了他们与三星堆的再度联手。

他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三星堆博物馆的首次“亮相”,便是出自中建西南院郑国英大师团队的建筑方案。项目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建成当年,三星堆博物馆就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随后又斩获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首届城市纪念性建筑三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设计”大奖等众多奖项。

因此在新馆设计之初,刘艺就已经有了方向,新馆既要跟老馆有呼应,又要跟老馆有区别。“原来的老馆中庭是一个螺旋向天的天眼造型,而新馆中庭是一个螺旋向地的地眼。还有老馆用的是青铜神树的实体雕塑来表达文化,那么新馆采用的是新的投影技术、数字化技术来传递我们今天对文化的表达。”刘艺说,这些都是对老馆建筑的延续和创新。

2022年3月29日,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为核心理念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动工开建,建筑面积约5.44万平方米,是现有场馆建筑面积的5倍,为特大型、世界级博物馆。

“我们对标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刘艺认为,首先三星堆发掘的独特的文物,包括这次新出土的文物均是国际一流藏品。同时,新馆不仅规模大,而且使用的新材料和数字化建造技术国际领先,文物库房设施先进,达到国际一流场馆的水平。此外,新馆规模相较于老馆扩大了五倍,除了观展外还设置了丰富的功能,可提供非常完整的当代博物馆的服务。

“除了常设展厅以及文物库房之外,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观众体验活动,包括咖啡厅、书店、文创商店、研学中心、报告厅以及放映厅等,这里不仅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它也是一个综合文化平台。”刘艺说。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馆设计从“堆列三星,古蜀之眼”文化主题出发,建筑创意表达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堆列三星  古蜀之眼

突出“消隐”“协调”“实用”三大原则

“从外观上看,新馆呈现三个连续的堆体,草坡覆土,让它消隐在大地当中,像大地景观一样的存在。”刘艺告诉记者,设计新馆时,突出“消隐”“协调”“实用”三大原则。

设计团队通过在“显”与“隐”“新”与“旧”“分”与“合”之间,寻找巧妙的平衡点,以恰当的姿态回应园区复杂的建筑现状和场地文脉。设计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延续发展,作为三个堆体外形和空间的控制曲线。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建筑消隐地融入场地,与对面一号馆斜坡形体左右呼应,建筑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三个堆体的平面控制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平面夹角呈现严谨的几何逻辑,生成独特的形体韵律。

受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面具上眼睛的启发,新馆用超白超透的玻璃和经过特殊处理、与出土文物质感色彩一致的青铜遮阳板做成一双“眼睛”,作为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通过“古蜀之眼”能眺望到三星堆遗址园区。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用的材料是非常独特的,包括外墙超厚石板、超白玻璃、青铜板,室内装饰混凝土墙体,屋顶人工土壤等,一般的建筑项目很难用到这么多独特的材料。”刘艺说,一般建筑采用的普通外墙石板是3厘米厚,此次采用8厘米厚的外墙石板来突出厚重感,几千块石材都是经由三维建模技术定位后,再手工打造而成。为了做成理想中的、独一无二青铜板,经过反复寻找和大量实验,才实现把黄铜氧化为青铜的色彩和质感。此外,新馆外墙玻璃也是非常考究的。采用的是大尺寸、高透明的曲面玻璃,来做成“透亮”的眼睛。

新馆的室内采用了极简主义风格,以米黄色的艺术混凝土墙面、古铜色的金属板、深灰色的地面等简单的配色营造出三星堆独有的艺术氛围。刘艺告诉记者,此次室内装修的特色是采用了艺术混凝土墙面,灵感来源于三星堆土层的发掘断面。为了突出土壤质感,先在泡沫板上雕刻好肌理,将其作为模板浇筑混凝土,效果独特。“游客休憩的长凳利用了墙面的延展进行布局,黑色木纹肌理的长凳线条优雅,一字排开,与建筑融为一体,极具艺术美学。”刘艺说。

倾注心血 呵护成长

神秘三星堆由图纸变为现实

对设计师而言,每一件设计作品都如同他们的孩子,倾注心血、呵护成长,渐渐变成心中的模样。

“中庭大吊灯的镂空纹样来源于黄金权杖的纹饰,展厅门把手取自于青铜眼形器,以及卫生间的洗手盆采用整块石材雕铸而成等等,无论是整体展馆的设计还是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设计者的想法。”刘艺还记得,在绘制设计稿时,三星堆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团队曾多次前往考古的现场寻找创作灵感。

“像现在看到的新馆表面的装饰材料,其实最初的方案阶段没有考虑用这种土壤般的质感,后来我们到了挖掘现场,当时很多青铜器就是掩埋在泥土当中,我们就觉得青铜器好像应该放在有土壤质感的展厅里面,所以我们采用新的工法来做像土壤一样的混凝土墙面。”刘艺告诉记者。

在开馆前的夜晚,刘艺曾一个人走进馆内,在安静的空间当中,感觉到神秘与厚重的原始力量。“这跟我最初设想中的画面是吻合的,这样的体验,我希望更多人拥有。”回忆从设计到建成,刘艺坦言,非常不容易。

“其实从建设到开馆只有16个月,还包括文物搬家、开馆准备的时间。在这么短的工期内,能够实现那么多创新的想法,是非常不容易的。”刘艺说,这些都得益于新的数字化建造技术,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和设计团队的坚守初心。

他还向记者透露,新馆设计之初,备受许多网友关注的一尊尺寸放大6倍的青铜大立人雕塑被“取消”的原因。“随着建设的深入,我们考虑到把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之一直接放大做成雕塑,这样可能会让游客产生一种混淆感,因此便改动了这一设计。”刘艺说,如今在大厅底部安装了激光投影,可以将文物动态的影像投影到博物馆的顶棚上,“自下往上”的人造激光和老馆“自上往下”的天然日光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最有名的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都会投影在天棚上,大家可以拿着手机去打卡,体验这种非常有意思的建筑景观。”刘艺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刘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