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成都大运会大运遗产专场发布会在主媒体中心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大运村预计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后,将通过预约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大运会场馆:以市场化的思维来推动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
成都大运会体育场馆是成都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据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介绍,成都大运会总共有49个场馆,其中新建的只有13个,其余36个均为改造场馆,这本身就体现了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近年来,在成都大运会的筹办工作中,推动大运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仅在2022年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推动了全民健身在成都这座城市蔚然成风。成都大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还将继续用于成都的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
如何对大型赛会的场馆设施进行后续利用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难题。对此,曹雪峰表示,在成都大运会结束之后,下一步将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体育先进城市的场馆运营经验,采取“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市场化的思维来推动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其中,在短期,着重是围绕引进高等级赛事,分类实施惠民开放,持续提升场馆的服务品牌和场馆的显示度。在长期,将着重围绕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做大体育集团,促进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推动大运遗产服务城市、惠及市民。场馆惠民方面,将按照“一场(馆)一策”的原则,分类实施开放,全年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的天数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费或者是低收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5小时。曹雪峰说,36个改造场馆大部分都分布在各个高校,成都将探索建立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机制,进一步满足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需求,并支持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大运场馆举办,组织开展篮球、排球、游泳、射击、柔道、滑轮、乒乓球等赛事不少于200场次。
大运村:大力发展特色学科 加强交流扩大朋友圈
在成都大学建设运动员村,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尤为厚重的教育遗产。“村校合一、体教融合”的模式是成都大运会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建设中的创新探索,同时也为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赛后大运村将全部移交成都大学,实现百分之百的可持续利用,不仅用于成都大学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将继续发挥世界青年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用,让友谊、博爱、公平、坚毅、正直、协作、奋发的大运宗旨在这里得以延续,使成都大运会成为一届“永不落幕”的大运会。大运村执行副村长苏波表示,未来,成都大学将会大力发展特色学科,培养赛事运营、赛事策划方面的人才,加强与参赛大学生运动员所在的高校的联系和交流,努力扩大全球朋友圈,同时推进场馆的综合利用,预计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后,将通过预约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成都大运博物馆:三个篇章 留下大运珍贵记忆
作为世界大运会历史上首次在开幕前向公众开放的大运主题博物馆,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展陈情况怎样?开放情况如何?对此,成都大运会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主任黄勇智表示,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是成都大运会执委会设立的完整记录成都大运会筹办历程的官方博物馆,也是世界大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在赛事开幕前向公众开放的大运会主题博物馆,是成都大运会奉献给世界的重要赛事遗产。截至目前,博物馆已征集实物藏品达1000余件,文献影像及电子文档资料达8万件。自7月24日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经突破2万多人,市民及游客参观热情高涨,对博物馆评价很高,游客来自海内外四面八方,有西安、重庆、广州、哈尔滨等地方的游客,还有国际大体联官员以及各国运动员、裁判员等外籍友人。目前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实行线上预约入馆,从7月29日起至8月8日,开放时间为每日早上9点半到晚8点,游客及市民需要提前在“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公众号预约,实名预约入馆,每日19点前可预约当日名额,最早可提前5日预约,每日名额约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