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级精度”!揭秘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精彩背后的“黑科技”

2023-08-25 17:4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运动员、演员走场需要多少时间?走场时间如何把控?走场方向会不会影响总时长?据悉,为举办中国西部地区首个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首次在大运会中研发运用“一体化仿真演练平台”,实现参与人员进场有序、各个环节完美衔接,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精彩难忘的开闭幕式。

8月24日,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运行中心仿真推演组正式对外公开展示该平台。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了解到,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模拟排演和现场情况达到了95%的契合度,其城市地理信息模型更是达到了“厘米级精度”,以技术幕后支撑的方式展示了智慧蓉城建设的应用场景成果。

“厘米级精度” !95%+真实度

在数字孪生技术支撑下,搭建的东安湖片区“一场三馆”及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约6平方公里的数字城市模型,真实度更是“达到了厘米级的精度”,道路、景观清晰可辨。

在“厘米级精度”下,不只是画面真实感拉满,演练的真实度自然同样令人惊喜。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客群服务及仿真推演专家组副组长、武汉军运会开闭幕式运行中心总体策划专班负责人李鹏鹏全过程参与并指导了开闭幕式历次实战演练及当日运行监测。据他介绍,通过持续打磨、运行验证,仿真演练平台对当日流程、客群时间、空间要素等模拟推演的结果,与真实实战演练及开、闭幕式当天实际情况作比较,真实度达到95%以上。

“数字孪生技术,一方面通过搭建虚拟仿真场景、虚拟测试平台、虚拟驾驶舱,辅助方案测试和辅助推演培训。”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运行中心仿真推演组副组长、项目执行总负责人、成都设计咨询集团·市交通院副总工程师罗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则可以试错,加快方案合成、论证、决策,进而可减少演练次数。

另据他透露,此次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均只分别进行了带客群的3~4次全要素全流程演练,比以往其他大型赛事都要少,实现高效组织与管理的目标,这也是“安全、简约、精彩”的具体体现。

仿真演练 模拟“成都十二小时”

所有的细节都需要通过排演结果来决策,一处细节出现误差就调整一处,但无数次的调整在传统的现场排演下进行显得尤为“匆忙、紧张、不现实”。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仪式总导演李建平介绍称,“运用超真实的仿真演练平台后,加快了方案决策,节约了人力时间成本,显著提高了排演效率。同时利用仿真演练平台制作当日代表团入场仪式培训演示视频,还可以让运动员快速直观了解整个仪式走场流程,进一步提升当日运行效率。”

开、闭幕式现场人员不仅数量多且客群分类复杂,同时又要满足直播需求,在时间上、各环节上的把控尤其重要,而这正是准确、高效的仿真演练平台的“强项”。“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仿真演练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将对开闭幕式进行全流程多要素的数字化仿真推演和压力测试,将会进一步验证当日运行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实战演练的针对性和有序性、识别各类流线的时空冲突和安全风险、优化重点区域的流线组织和应急预案、提升整体运行的管控水平和实施效率。”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仿真推演专家组组长、亚奥理事会官方资料馆馆长徐风云说。

仿真演练平台能够对开闭幕式7~8大类客群、4万余人的40种以上运行保障方案仿真推演、评估测试和数据输出,可以针对所有实战演练及开闭幕式当日运行进行实时验证、比对校核。“通过仿真推演,平台可识别出当日运行计划的时空冲突,识别客群时间、空间瓶颈、问题不足,共80余个/处,并及时反馈。”罗斌称,“运用仿真演练平台的专项或全要素实战演练,从开幕式来看,关键环节误差不到5分钟。”

可应用到更多城市运行管理场景中

成都大运会仿真演练平台是基于构建数字孪生大运运行系统目标的具体呈现,也是智慧蓉城在大运会的具体应用场景。利用封装好的开闭幕式运行程序包,可以实现对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盛况的永久展示,作为成都大运会的重要数字资产进行宣传和推广,不断丰富智慧蓉城的应用场景。

“仿真平台呈现的栩栩如生画面、各类客群的运行流线,背后凝结了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交通院专业团队通过运用仿真技术与专业软件,一次又一次依据现场环境和真实流线与当日计划建模推导出来的成果。”据成都大运会开闭幕式仿真推演专家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晓光教授介绍,该平台同时又是以城市仿真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GIS技术,为成都大运会定制的城市数字孪生平台。

杨晓光建议,在成都大运会后,仿真演练平台还可以在更多场景发挥作用,比如仿真平台所搭建的城市模型和地理底座,可以在2025年世界运动会、2024世园会等其他大型赛事、活动里继续使用;也可以将仿真平台进一步扩展成一个指挥分析平台,部署在各类运动会的指挥大厅里,接入各类运行计划和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与监管,甚至可以生成热力图,在图上直接显示人群分布,更便于指挥和调度管理。同时,大运会仿真平台研发所涉及的有限空间条件下,大规模复杂人流和车流的疏散缓堵技术,还可进一步应用到城市交通枢纽、展会集会、应急疏散等城市运行管理场景。

“利用这个平台,设计效果图可以以完全3D的形式呈现,比如市政道路管网、综合管廊等地下设施,都可以直接在城市地理信息模型里面显示,这样给客户展示就会更加地直观。”罗斌表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