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28日,四川阿坝州“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州”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会上,来自国家、省、州的相关专家就阿坝州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热烈探讨,同时,为阿坝州授牌“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州”。
“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州”为何落户四川阿坝州?近年来,阿坝州在非遗保护上有哪些有力作为?与会专家又提出了哪些针对性建议?
据介绍,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腹心地,阿坝州文化遗产丰富、文化生态多样、文化特色显著,是多元文化和睦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文化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2008年10月,为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经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2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引领下,阿坝州内,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嘉绒文化、白马文化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设立,阿坝州壤巴拉塘文化生态保护区等4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两个县级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开展。
阿坝州文体旅游局局长巴黎介绍,阿坝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积极探索非遗创新发展新模式,成为了全省第一个实现四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域全民覆盖的市州,着力形成非遗传承保护的阿坝经验和阿坝路径。“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项目101项,州级项目552项,四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位列全省首位,挤身全国第一方阵。”
着力非遗传承保护,阿坝州各地有力作为。
汶川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汶川针对保护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文化多样性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完成布瓦黄泥群碉及萝卜寨、羌锋村、阿尔村等羌民族聚居村寨保护修缮工作,对绵虒、灞州、威州等羌族聚居镇原生态锅庄搜集整理等。茂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茂县则是多措并举丰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载体,当地通过精心打造活态展示基地、文化传承基地、文化传播基地、教育研学基地来让羌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阿坝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一致认为,近来年,阿坝州抢救性保护成效显著,整体性保护有效提升,生产性保护长足发展,并探索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三保护一传承”(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阿坝模式”。
“我们要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表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发源地,传承地和创新发展地,其中,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非遗中的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特性,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基因,实现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负“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州”重托,阿坝州也在会上做出积极响应。
“守护一方净土,传承民族文脉,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阿坝州的重大历史使命。”巴黎局长介绍,接下来,阿坝州将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深化阿坝非遗“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阿坝模式,让非遗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州广大群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