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奖杯底座首现中国元素 大熊猫向未来招手

2023-10-19 09:57:00   成都商报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启幕,备受关注的2023雨果奖奖杯设计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作为全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Hugo Award)是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由世界科幻协会在每年的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所颁发的年度奖项,是全球科幻迷心目中神圣的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奖奖杯主体──带鳍状翼的“火箭”保持不变,但奖杯底座的设计每年都不同,一般会融入主办城市当地特色。

奖杯如何体现成都、科幻的特色?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采访了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奖杯底座设计师、成都物语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程。

大熊猫穿越时空虫洞而来 拥抱雨果奖火箭

本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奖杯底座,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一只可爱的大熊猫穿越时空虫洞来到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它伸出双手,拥抱象征着无限想象与可能的雨果奖火箭,眼里充满热情与希望。设计师将想象变为现实,画面最终定格在了大熊猫望着火箭招手的时刻。

“设计的最终命题是开放式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拿在手里看它时,每个面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刘程说,设计团队将奖杯底座解读的权利交给了读者,交给了获奖者,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大熊猫招手的动作,既可以理解为对未来招手,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说再见。同时,隐藏在传送门后的半个身体,是蹲、是坐、抑或是漂浮在太空之中,都是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就像许多科幻电影都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一样”。

对于大熊猫的设计,刘程团队尝试了很多方向。有具象型的,如大熊猫蹲坐着抱着火箭;也有抽象型的,如将大熊猫形态特征化为线条或者切面。但最终提交上去的方案选择了前者。因为“大熊猫不仅是成都、四川的符号,也是中国的符号”。

结果不负所望。评审组一眼相中了这个方案。“我听到,评审组看到方案后脱口而出‘Panda Panda’(大熊猫)!我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大熊猫在外国朋友心中的地位:提到大熊猫,就是中国。”

超越设计本身的含义

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奖杯底座上的这只大熊猫,更像一种融合、一个符号。

在设计前期,除了网上查找资料外,设计团队还在四川多地走访采风,这些采风中的所闻所见也应用在了设计之中。

例如,为了营造大熊猫探出头瞬间,传送门表面波光粼粼的质感,设计团队参考了都江堰流水的概念,最终的传送门表面运用了特殊的制作和电镀工艺,从不同角度观看,色彩都不一样。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捕捉大熊猫的姿态。“我们想捕捉到大熊猫跃跃欲试,站立起来向上去够某样东西的姿势。”发现非常难。后来,设计团队从不同大熊猫里进行动作截取,最终融合成了现在这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与其说它是一只大熊猫,不如说它其实是一个融合的、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在刘程心中,这个作品早已超越了设计本身的意义。“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是成都本土文化、中国先锋文化与世界科幻文化的融合碰撞,奖杯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输出的载体。”他希望能在这个或将陪伴获奖者一生的奖杯上留下更多属于中国、属于成都的东西。希望多年之后,当别人看到这个奖杯之时,能回想起这场在成都的美妙经历,感受到中国的文化。

背后

成都本土团队 大部分人都是“90后”

事实上,能被评审组选中,在刘程意料之外。毕竟与之同台竞技的,还有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优秀设计团队。

大约半年前,刘程接到了设计任务,最初,评审组给到的唯一要求是体现成都元素。“当时压力很大。”他也翻看过历届科幻大会的奖杯设计。

除了大熊猫外,前期设计团队一共设计了上百种方案,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川剧变脸,以及星云馆、黑洞、机甲、赛博朋克等科幻元素。

刘程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团队大部分人都是“90后”,来自全国各地。在他过往17年的从业生涯里,此次经历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次。“对于设计师而言,如何将在地文化融入设计作品,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对他来说,此次设计不同于普通设计,它承载了更多文化和价值观输出的意义。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城市,亦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在这里,处处是惊喜。”在他看来,新旧融合,必然会有传统文化与先锋文化的融合,两者碰撞将有更多可能性。

刘程本人也是一个科幻迷,“几乎看过国内外所有的科幻电影。”他相信,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之后,必然会带动科幻文化的兴起,城市将有越来越多的幻迷,与科幻相关的周边产品以及生活方式会越来越多,以此,反哺科幻、科技产业的发展,科幻也将走进现实。(记者 彭祥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