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1月1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由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于11月22至26日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此前,国家专门出台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目前建设情况如何?绵阳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梁磊介绍,绵阳科技城位列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较上次榜单提升21位,是进位最快的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国城市领先,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为此,绵阳科技城做了哪些努力?
他提到,首先是保障服务。绵阳建立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绿色通道”,举全市之力在规划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科研院所锻造“国之重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院所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防科研项目加快实施。涪江实验室挂牌成立,打造国家实验室“后备队”。“积极做好院所的人才安居、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服务工作,努力为院所专注主业、安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梁磊说。
在创新方面,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中物院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共建的航空动力科创中心高水平运营。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市场化运营水平不断提升,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今年新增设备200余台、总数超过7500台,累计服务企业近5万次。北斗三号民用导航芯片取得技术突破,自主化无载体-177同位素生产入选“近年来核技术应用领域十件大事”。
打造“科技创新大市场”,创新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深入开展“招院引所”行动,吸引中科大、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和斯坦福大学曹笑之团队、北京大学屠鹏飞团队等29个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与6家单位签署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合作协议。与成都、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揭榜挂帅”等系列活动,面向全国发布最新科技成果600余项,促成100余个项目在绵落地。全市国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超过200个。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创新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聘请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遴选69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促推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例如:中物院与长虹合作X射线FLASH放疗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医疗设备和服务提供商。西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3项任务入选2023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
此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制定“人才十条”,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组建四川首家国有人才集团──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加快建设1万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人才十条”实施以来已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6万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5.6万人,智力密集度居西部城市前列。加快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出台“金融十条”,设立川渝首家总行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绵阳科技支行,高水平运营科创基金小镇,入驻金融机构12家、管理基金34支、规模近300亿元,有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推动下,绵阳的新兴产业正在加快集聚成势:着眼高精尖特,做大做优电子信息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空天产业、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绵阳与重庆、成都联合申报的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连接器产业集群、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绵阳市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分别达18户、709户、35户、5户(个),均居四川第2位。“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牵引,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为四川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绵阳力量。”梁磊表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