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双11”购物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双11大促”活动,不少消费者反映电商优惠规则太复杂,红包、优惠券、预售、“百亿补贴”等活动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双11”期间有哪些常见的价格陷阱?带着问题,记者咨询了成都市消委会。
成都市消委会投诉部主任李艳华提示,“双11”期间价格变动大,消费者应注意甄别价格陷阱,理智消费。
虚假宣传、货不对板
“双11”期间,部分商家存在所标称的商品价格和实际的价格不相符合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宣传的商品功能与实际收到的产品不相符合的情况。
李艳华介绍,此前,消费者田女士在某知名平台购买家电,根据广告宣传页面选中某品牌空调机,点进去后显示有不同的几种具体款式。田女士下单其中一款,收到货后发现竟然是另一品牌产品。田女士向商家询问,客服回答说是分系列售卖,一共售有三个品牌。田女士这才发现,具体款式待选页面所列的商品并不全是广告宣传页面的某一品牌,自己下单的就是另一个品牌的商品,在没有显著提醒和特别标注的情况下,以该品牌中文名称首字母缩写的方式附在某品牌图片所连接的产品序列里面。田女士认为这是商家在耍花招,故意误导消费者。遂提出退货,商家同意退货,但要求消费者承担运费。田女士认为,责任在商家,应由商家承担退货运费。经市消委会调解,商家同意承担退货运费。
据了解,另一位消费者李女士在一知名平台选购一台打折后价格1000多元的跑步机。根据商家客服推荐发送的商品链接页面视频介绍,该跑步机具有静音、减震、手动坡度调节等多种功能。李女士点进下单页面,选中其中一款后付款。到货后才发现该款跑步机并不具备视频所宣传的坡度调节功能。具备调坡功能的其他款式价格明显高于商品首页图片展示的价格。李女士跟店家客服沟通,客服解释为同一广告宣传视频后面的不同款式商品有不同配置,具体商品信息中有详细说明,是消费者自己没有仔细查看。但李女士认为,既然不同具体款式的商品被置于同一广告宣传视频后面,那么按照常理来说,同一广告宣传里面所标称的商品主要功能就应该涵盖到其中所有列出的具体商品,商家的行为明显有误导性,涉嫌虚假宣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要仔细阅读商品和服务信息,有链接的,还要点开查看详情。点击下单前不仅要看大图,还要查看小图,不要只看视频介绍,还要仔细查看商品和服务的具体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收货后要注意查验,是否跟自己下单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一致。”李艳华说。
保价陷阱多,补差价困难
双十一期间,不少商家存在链接随便撤,保价退款不容易;赠品当正品,申请保价困难多;部分商家以预售产品、促销活动不参加保价拒绝消费者诉求等消费陷阱。
李艳华介绍,商家承诺保价却不履行的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规定。
“具体的保价时间有的是7天,有的是15天,有的商品可能更长,但有的商家承诺了保价,实际上没有履行承诺,就违背了保价的承诺。其次,也有保价退款时商品已经下架的情况,更有甚者,将购买时的赠品价格折算在价差里,并以此为由拒不补差价。还有部分商家以预售产品促销活动不参加保价为由拒绝消费者诉求。”李艳华表示。
针对此种情况,成都市消委会提示消费者仔细阅读平台和商家承诺的保价规则,并且截屏保存证据。
先升后降、虚假折扣
虚假折扣常发生在购物节,商家先节前一波涨幅再紧跟着一波降幅,成功制造虚假折扣。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经营者没有合理理由,不得在折价、减价前临时显著提高标示价格并作为折价、减价计算基准。经营者不得采用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价格,作为折价、减价的计算基准或者被比较价格。
成都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对于心仪或锁定的商品和服务,可提前关注商品的价格变化,在活动期间认准价格、多比较后谨慎下单。
预售商品存在定金套路
预售商品一般需要提前付定金,由于定金一般只有几十块,所以很多人不以为然,结果一算尾款,商品总价可能就会超出消费者预期。甚至在双十一期间,同一个商品在非预售模式下的价格更便宜。
成都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在有现货的情况下谨慎选择预售商品。若选择预付定金的商品,要详细了解预售规则、商品介绍、赠品信息、发货时间、退换货规则等。
“有的产品定金和尾款加起来超出一般的现货价格或者是消费者预期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现货或者非预售模式的话,消费者尽量选择避免多花钱的方式,谨慎选择预售商品。如果一定要选预售模式的话,要仔细了解一下预售规则。”李艳华说。
成都市消委会法律事务部工作人员表示张祎提示,如果在消费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可及时与商家和平台协商,如协商不成,应请求经营者所在地的消费者组织调解;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罗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