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器可能存在多个铸造地|三星堆研究成果②

2023-11-16 15:10:00   四川发布

川网传媒·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为拓宽学术眼界,促进学术融合,做好三星堆研究院学术研究工作,有序推进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考古工作与研究,11月1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聘任仪式暨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四川广汉举办。

“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数量较大、造型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青铜器,为研究三星堆文化、青铜时代古蜀文明,乃至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坤⻰介绍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根据形制和风格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地特点非常鲜明的器物,包括面具、人头像、大立人像、神树等,类似的器物基本不见于三星堆以外的地区。另一类主要是青铜容器,包括大口尊、罍和瓿等器型,同类的器物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也有紧密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关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器的科技分析与研究工作一直为学术界关注。”陈坤⻰表示,随着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工作的重启,考古研究人员对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器残留泥芯取样,进行岩相观察、化学成分分析,以期对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地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泥芯分析显示,三星堆青铜器面具/人像、神树、其他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根据矿物组成、分选、磨圆等的差异性,可将泥芯分为A、B、C三组。将岩相分组与器类结合,A组泥芯全部为人像/面具、神树等非容器类样品,B组和C组则均为容器类样品,B组为容器兽首部位泥芯样品,C组为容器腹片、圈足部位的内芯和底范样品。说明不同器类泥芯在原料、配方上存在显著差异。

成分分析数据显示,神树、面具/人像及其他非容器等三星堆本地风格青铜器泥芯钙含量明显较高,结合岩相观察时在该组中观察到大量碳酸钙集团,这种高钙物质的加入,应当是三星堆本地风格器物泥芯在生产中所特有的技术特征。

微量元素聚类分析显示,容器类泥芯与三星堆本地风格泥芯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稀土总量上。

“三星堆容器类与非容器类青铜器残留泥芯在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等多个角度体现出的差异性,应与产地不同相关,青铜器可能存在多个铸造地。容器类青铜器残留泥芯的内部的差异,主要是由使用场景带来的生产技术选择造成的。三星堆青铜器应存在多个铸造地,本地风格器物与容器类器物铸造地不同。”陈坤⻰表示。

川网传媒记者 刘茜 何佳欣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