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天府安宁出实招亮硬招

2023-12-06 10:24:00   中国应急管理报

宜宾市地处三江交汇处,境内江河纵横,防汛工作历来是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自幼在宜宾市南溪区西门码头附近生活的张先生今年40岁,他印象最深的是每年西门码头都要发大水。

“过去,每逢汛期或下暴雨的时段,西门码头一带经常出现漫水,有时水深过膝,对市民影响非常大。”张先生感慨道,“现在好了,滨江防洪堤建成后,城区的防洪减灾能力提升了,再也不必担心漫水了。”

在今年汛期前,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23年度修订)》,提出“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建设规范性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建立健全防汛抗旱责任落实‘三单一书’、责任督促‘两书一函’‘四不两直’等工作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防汛抗旱减灾联防联控机制,推动落实防汛减灾包保责任。”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通过制定工作规则,厘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上下层级间的工作关系,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配合紧密的职责体系,形成统一指挥、高效协同、无缝衔接的“防抗救”一体化格局,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快反应、更好效果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宜宾市南溪区滨江路景观打造项目自立项开始,就引入了安全发展理念,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又兼顾防洪安全。为此,当地政府放弃江边景观房产开发的经济利益,耗时13年,投资6亿元,建成长6.455公里的“防洪+景观”滨江防洪堤。防洪堤每一处景观都依照植物生长特性和地形地貌进行打造,最大限度还原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汛期还能起到防汛抗洪作用,既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安全休闲和应急避难场所,又为城市安全指数加分。

平时他用,急时应急。宜宾市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将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专项规划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考虑人口数量、建筑密度、地震设防标准等因素,同时兼顾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等功能,充分利用现有或拟建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人民防空工程,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功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截至2023年10月底,该市已建成269处规范性应急避难场所。

用好智慧手段  将预警信息传递到群众身边

“你已进入危险区域,有安全隐患,请迅速离开!”汛期,在都江堰市蒲阳河的河滩上,只要有人试图下河,安装在河畔的“智慧应急”广播就会第一时间发现,立即发出警报并进行语音提示。

今年汛期,这种“智慧应急”广播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发挥了大作用,通过向危险区域群众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劝其远离危险。

都江堰市应急管理局在辖区重点流域及地质灾害点安装了“智慧应急”广播,连接该局应急指挥中心数字信息平台。该系统运用4G通信高速实时传输信号,只要有人靠近,广播就会自动发出警示提醒。

“这套广播系统还配有手机APP版本,工作人员可以在手机上接收监控画面,实现随时随地喊话劝阻。”都江堰市应急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万兵说。“智慧应急”广播和数字信息平台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只能依靠人工巡查的历史,实现对重点公开水域和地质灾害点全天候监控,提高了基层防汛救灾效率和灾害防范水平。

记者走进宜宾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宜宾市应急指挥“一张图”映入眼帘。这张图融合了全市安全生产综合平台、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救援队伍与物资等资源数据和信息,平时可用于远程监控抽查,紧急状态下可以“图上查看、图上调度”。

近年来,宜宾市依托“智慧应急”项目,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库建设与成果应用工作,整合相关部门监测监控资源,推进精准关联,构建防灾减灾“一张图”“一张网”,建成综合监测预警体系。该市整合相关部门和单位信息化资源,建成市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和融合通信平台,配备先进的应急通信设备和车辆,推动“三断”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手段多样化。

目前,宜宾市已建成市县级应急指挥中心12个,配置“静中通”“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各1辆,部署370MHz集群通信系统,统一配发天通卫星电话300部、对讲终端2000余部。该市推动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开发智能无人飞行平台和智能监控等产品,根据需求定制开发涉及应急管理、安防、消防等诸多领域的可视化数据管理平台。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