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记者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技能四川”建设,加快培养支撑“四川制造”“四川创造”的高素质产业大军,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9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35万人,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近日,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四川宜宾市精彩举行,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宜宾。那么,四川全省技能人才超千万!宜宾如何提供有力支撑?
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为深入推进“技能四川”建设,大力培育支撑四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2月5日至6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建处会同厅宣传中心组织开展中省媒体“技能四川”采风活动,实地探究“技能四川”建设的宜宾经验和典型案例。
积极服务企业发展
鼓励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各类技术工人
电工仪表、焊钳、化验检测、纺丝、捻丝、物资管理,甚至是纺丝机维修、压榨机维修、黏胶泵维修……在宜宾这家企业里,竟然89个工种都开展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和竞赛活动!并且经过超20年发展,涉及89个工种的“EP”技能竞赛如今已经培养出数千名的技能人才,包括优胜者3500名(高级工水平)、技师1618名(技师水平)、首席技师108名(高级技师水平)、金牌技师29名(首席技师水平)。
“我们公司主要产业工种大多属于化纤行业特殊工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里未完全包含,很多员工无法参与社会化技能竞赛及相关等级鉴定。我们希望通过企业内部自主培养以及奖励制度,来实现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坚持把鲜花和掌声献给技术人员。”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润梅表示。
该企业是宜宾市坚持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各类技术工人的缩影。在此次中省媒体“技能四川”采风活动中,采风团一行先后来到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航空三江机械厂彭辉(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现场、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培训中心、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充分感受到宜宾市在推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培育试点项目期间,相关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等方面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成效。
据了解,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工作理念,持续创新,多措并举,营造环境,聚力构筑技能人才成长摇篮,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宜宾支持重点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开展补贴性职工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同时对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专题会议引导,积极推行《宜宾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督促县(区)结合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建立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调查发布制度。
同时,宜宾还聚焦技能人才发展规律、岗位分类晋升、荣誉激励、薪酬分配指引、贯通发展等重点,建立健全以国家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
有力促进技工院校提质增效
鲜明技能人才培育导向
组装无人机、维修新能源车、机器人编程控制……这是四川省宜宾技师学院里,学生们的课堂日常!
12月6日,记者在学校里看到,两位来自智能制造系医疗器械专业的学生,正在通过编程操作,来运行机器人的视觉系统,从而达到识别物件、抓取物料的目的;在无人机组装课堂上,学生赵国庆遥遥领先,率先完成无人机的调试,并迎来老师舒旭临赞许的目光。“这个学生很厉害,前面还在四川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赛项第一名。”
宜宾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训为根本、以培训为强化、以证书为指引,以大赛为促进和以岗位为导向,集教育部门“理论+实训”人才培养基础宽泛扎实和人社部门“培训+评价”人才培养针对性强层次高的优势,学校通过大赛促进,强化岗位就业导向,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建立了产教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机制。
这背后,是宜宾为增强培育主体供给活力,鲜明技能人才培育导向而推行的扎实举措。据悉,宜宾出台《宜宾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技工院校提质增效提供政策保障,推动宜宾技师学院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示范性技师学院集团,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构建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同时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进智能终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等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宜宾市人社局从“突出三个强化、聚焦三个服务、坚持三个着力、创新三个路径、注重三个加强”五个方面着力,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着力在“硬和实”上下功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2023年10月,建成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等培育平台46个,各类技能人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30余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 30.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万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