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改革创新的五年 德阳教育交出满意答卷

2017-10-20 19:22:26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更是千万德阳教育人不改的初心。回首过去五年,德阳教育围绕着这个主题在改革的大潮中砥砺奋进。

砥砺奋进  交出满意答卷

围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五年来,德阳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强化,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3.9%。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费、全域均衡。普通高中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省前三,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本科院校达到2所,高等职业学院达到6所,高校在校生近10万人。特殊教育视残、听残、智残儿童入学率96.34 %。

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日益明显。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2年的37.5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6.23亿元,增长23.28%;生均教育经费从8188元增加到10775元,增长31.60%。

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个增长的数字背后,都是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缩小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诠释。

改革创新  助推经济发展

作为德阳教育一张响亮的名片,德阳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曾有半点停歇,始终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始终在助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我们有一条神奇的隧道,隧道这边是传统的校园,隧道另一边是现代化的产学研园。”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云制造”服务中心、德阳中科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育成中心、旅游实训中心等凸显了现代简约的设计,完善的功能体系。如今,这个规划用地497亩,投入数亿元的产学研园区已具有相当规模,研发大楼、孵化中心、材料中心、培训中心等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完成。

在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军民融合高素质人才方面,德阳职业院校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开办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涉及智能制造的相关专业达8个,年招生规模达3000余人。

2015年11月,德阳成为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2017年1月,德阳职教创新改革经验获评“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立德树人  力促学生成才

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五年来,德阳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

德阳市教育部门不仅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教育资源,把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而且还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征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另外,德阳市教育部门在紧扣时代内涵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书写梦想,情系祖国”书信写作比赛,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和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坊展示等系列教育活动,展示德阳学生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在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校园文明创建上,截至目前,德阳全市共创建市级文明校园31所、省级文明校园26所,1所学校申报全国文明校园已经公示。

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他们都会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特别是德阳特有的“继光精神”、“东汽精神”等宝贵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宣讲活动,讲深讲透讲生动,入脑入心入课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市学校形成。

推进公平  关注百姓获得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五年来,德阳教育深化改革奏响公平主旋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缩小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方面,全市教育资助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该助才助”。

在推进均衡发展,深化“县管校用”改革方面,全市按照县域内教师不低于10%、骨干教师不低于20%的目标定期交流轮换,促进师资均衡。

在深化中考中招改革方面,全市将优质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生源均衡。

在深化校际共建改革方面,全市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创设学校联动发展平台,开展“云朵课堂”、“异地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促进共同体学校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目前,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和省级督导评估。

在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益方面,全市建立公共财政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作为基数按相同标准分解教育费附加、安排公用经费和资助经费、核定教师编制、建设教育基础设施,落实保障措施,实现相对就近入学。

2016年,全市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5.1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现100%安置入学。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