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圈 让百姓老有所“靠”

2017-10-24 15:28:18   乐山日报

医养结合,养老就医两不误。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老人也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73万人,占总人口的20.55%,已先于全国五年进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提升养老服务成为改善我市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我市不断加快医养结合的探索步伐,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设养老病区,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等。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10月20日,我市医养结合再出新举措,由乐山市老龄办联合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与市内12家养老机构签署医疗服务协议,建立以养老机构为依托、老龄人群为服务对象、医疗保健服务为载体、专业医师和护理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目前存在的养老难题。

记者观察--

患病老人亟需康养机构

“你好,我母亲今年80岁,患有阿兹海默病,你们养老院能提供相关医疗照顾吗?”自今年5月起,市民周清便开始为母亲物色合适的养老院。“我们工作太忙了,没办法时时刻刻照顾母亲。前几年,她病情不是特别严重时,还可以请保姆在家照顾。但去年7月,母亲由于中风导致偏瘫,不仅行动受影响,神志也更加模糊,即使在家中也可能发生意外,必须时时刻刻都有人照看,并及时提供医疗帮助。考虑了很久,我们决定将她送往养老院照顾。”

周清告诉记者,由于母亲病情特殊,他们走访了很多养老机构,有的不愿接收,愿意接收的又难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如果办理住院,且不说医疗费用,能不能一直住院,能够住多久也是一个问题。”

随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老人,在选择养老机构上如果没有过多要求,选择范围就更广一些。但对于更多患病老人来说,单纯的养老服务还不够,必须兼顾专业诊疗,才能切实解决老人与家属的后顾之忧。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乐山大多数养老机构均在探索转型,整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推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存在问题--

专业医疗服务欠缺

记者在中心城区部分医院老年病科采访了解到,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老人越来越多,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却难与其相适应。

例如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如果控制得当、按医嘱服药、做好常规疾病检查,就不需要特别的医疗照护。但如果是病情反复或病情严重者,其护理就有专业性。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从如何帮助其翻身到老年疾病护理和处置都需要掌握专业技能。但受经济条件、床位数量、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类老人要长期住院治疗可能性很小。

而对于养老机构来说,要开设临床住院病区,不仅需要审批,获取相关资质,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的医疗人员、采购相关设备等。“且不说成本,医保报销政策的对接、专业护理人员缺少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乐山天寿园养老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医疗机构人才聚集、诊疗条件好,但收治人数有限;养老机构分布相对较广、容纳人数更多,但难以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医疗和养老一体化服务就成为广大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破解对策--

创新模式,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圈

为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10月20日,市老龄办联合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与市内12家养老机构签署了医疗服务协议。

“签署协议后,我们将定期选派医生到各养老机构进行义诊义检、健康宣教、制定个性化的体检套餐等。同时,为养老机构老人开通24小时绿色就医通道,免费为住养老人优先办理入院手续,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分诊,确保老人发病后能得到及时治疗。”市老年病专科医院负责人彭代之介绍,通过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模式,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将有效解决城乡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推进我市医养事业发展。

另外,为满足老年病患者的康养需要,今年7月,市老年病专科医院向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迈出第一步,新开设康养区,配备中医医师、康复技师、护士,以及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工,为老年人提供除医疗救治外的功能康复、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服务。“医养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发力、参与其中,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彭代之认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服务圈,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才能更好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记者 戴余乐 文/图)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