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精神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2017-11-27 11:32:23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1月24日,在四川省首届天府金融博览会上,泸州市市政府副市长龚玉泉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泸州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精神,把泸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主持人:泸州是国家《成渝城市群规划》中除成都和重庆以外唯一的“双两百”大城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金融发展方面要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泸州有什么基础和条件?

泸州市市政府副市长龚玉泉: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将泸州规划为“双两百”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在金融发展方面,我们专门编制《泸州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泸州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上升3位(第9位至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第11位跃升至第2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第6位跃升至第2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量连续五年全省领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9.6亿元、居全省第7位,增长9.3%、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居全省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7.7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7.1%、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8亿元、居全省第8位,增长13.4%、居全省第1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2.2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8.2%、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7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8.7%、居全省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8元、居全省第11位,增长9.9%、居全省第5位。

二是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集聚较多。目前,全市共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75家(其中,银行22家,证券公司13家,保险公司40家),小贷、担保、租赁等类金融机构50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2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4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设立了四川中国白酒交易中心,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泸州分中心、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泸州分所等交易平台3个。前三季度,泸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生态环境健康有序。2015年,我市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第1位。2016年,成功列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57%,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全省最低。截至今年10月末,我市不良贷款率2.12%,除成都以外保持全省最低,国家信息中心最近公布的城市信用监测指数显示,我市城市信用排名全省第1位。

四是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政策红利较多。川南临港片区于今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带来了一系列政策红利。同时,我们及时出台了支持金融机构入驻、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等配套实施办法,着力培育和壮大金融新业态。今年1-9月,川南临港片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03.98亿元、增长25%,贷款余额166.6亿元、增长19%。

主持人:为贯彻全国金融工作座谈会精神,泸州有什么新思路和举措?

泸州市市政府副市长龚玉泉:全国金融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市随即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学习传达贯彻座谈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政银企通力合作良性互动发展共赢的实施意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信贷投放。与交通银行、天津银行等10家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政策倾斜,截至今年10月末,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421.1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46.3亿元、增长24.8%,重点项目贷款余额341.5亿元、增长32.2%,酒类企业贷款余额75.1亿元、增长4.5%)。二是着力拓展融资渠道。出台《关于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工作的意见》,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融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发挥险资融资功能,支持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3家,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特色板挂牌10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117.3亿元。三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统筹使用工业、酒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财政专项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全市经济发展。制定《泸州市应急转贷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意见》,组建9只产业引导基金,规模730亿元,设立30亿元规模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和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搭桥、贴息、托底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防控金融风险方面。一是强化金融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金融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金融形势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风险处置协调会商机制,进一步规范应急转贷资金运行,制定重点企业“一户一策”风险防范处置措施,主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二是狠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成工商注册系统与法院、银行联网,启动失信企业任职限制,筑牢金融风险堤坝。三是健全金融监管协调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将白酒、化工、房地产等重点行业,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政府性债务、社会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纳入预研预判,对重点企业实行名单制动态管理,跟踪监测和提前预警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潜在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方面。一是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出台《泸州市金融改革实施方案》,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全面完成泸州农信社改制,组建泸州农村商业银行;深化泸州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目前已启动H股上市计划;支持华西证券转型发展,IPO已报证监会。二是创新融资工具。发行全国首只城市停车场项目收益债20亿元、首只易地扶贫搬迁收益债10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是五年前的10.6倍;着力推进“险资入泸”,引进人保资本50亿元投资“两江新城”开发;设立全省首只专项扶贫基金-泸州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规模150亿元,助力脱贫攻坚。三是加快类金融机构培育。引导各类资本有序进入金融行业,规范培育发展小贷、担保、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小贷公司25家,注册资本57亿元,规模居全省第2位;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公司8家,实现县域全覆盖。

主持人:泸州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地级市列入了第三批自贸区,从4月1日挂牌以来,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取得了哪些成效?

泸州市市政府副市长龚玉泉:川南临港片区规划面积19.9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内陆自由贸易港。按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涉及泸州141项试验任务已实施136项,其余5项正加快推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制度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狠抓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建设,复制推广一、二批自贸区改革经验148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0项,省自贸办向全国推广11项。组建自贸区行政审批局,大力推行“单一窗口”,审批效率提高80%,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降低47.7%、79%。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新增注册企业2907户、注册资本192.8亿元。

二是突出产业集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8.5亿元。加快培育智能终端、平行进口汽车贸易、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贸易等外向型产业,1-9月,新增进出口贸易备案企业218家,是2016年全年的2倍;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18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022.1%、居全省第1位。

三是突出服务川南,区域联动成效明显。启动川南港口群合作研究,积极配合宜宾筹建协同改革区。与乐山、眉山等市开展合作对接,在成都、攀枝花等建立无水港,对全省各市州到泸州港集装箱高速路车辆通行费进行补贴,成都汽车零部件、乐山草甘膦均在泸州港进出。

四是突出协同开放,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与成都片区协作,探索建立平行进口汽车异地保税展销模式。深化与武汉、南京等口岸合作,在昆明、六盘水等地建立无水港,与广东前海、福建平潭等18个自贸片区和城市建立合作关系。

主持人:这次天府金融论坛泸州专业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自贸区产融协同发展”,在产融协同发展上川南临港片区有些什么经验和探索?

泸州市市政府副市长龚玉泉:金融改革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四大重点任务之一,川南临港片区挂牌运行以来,我们大力探索自贸区产融协同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产融协同发展上精准发力。

一是拓展跨境投融资新领域。建立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对平台内企业保费实施全额补贴,鼓励开拓海外市场。鼓励部分符合条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完成郎酒集团2亿美元跨境融资,巨洋集团海外发债获得批准,正在推进泸州老窖集团海外发债。全面落实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对本外币跨境融资实行一体化管理,企业跨境融资不再需要逐笔审批和核准额度,而是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协助自贸区企业办理外汇贷款结汇,节约企业财务成本。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创新设立抵质押“单一窗口”,实现著作权、动产、不动产抵质押业务一窗办理。升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521户小微和“三农”企业的融资担保余额达到61.2亿元。创新科技授信融资担保模式,向13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1亿元;创新“融资+保险”险资直投模式,开展“支农支小”融资业务,50万元以内资金最多7天即可完成放款,企业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30%;创新平行进口汽车融资模式,完成首笔300万元融资。

三是丰富和发展金融新业态。围绕服务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创新金融综合服务模式,探索建立重点项目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引进成都农商银行、财通证券等金融和类金融机构20家,推进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在川南临港片区增设“临港自贸板”交易板块,西南产权交易中心入驻川南临港片区,开展酒类、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和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物权、债权等规范流转。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程海英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