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减少至11.98万 广安市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7-11-27 17:07:40   广安在线

11月上旬,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我市广安区位列其中。此前,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南部县等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批准我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我市6个区市县就有半数告别贫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3个区市县实现“摘帽”,全市贫困人口从32.48万减少到11.98万,贫困发生率从8.9%下降至3.3%,让广安从“贫困样本”变为“脱贫标杆”,在全国全省树起了旗帜,立起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决心矢志不渝

力度前所未有

雨天出门一身泥,土地瘠薄粮难种……是王加迁记忆中的丁坝村。年近7旬的王加迁和贫瘠的村庄一样,被沉重的贫困帽压了好多年。

2014年,位于广安区兴平镇的丁坝村被定为贫困村。透过这个普通村落,可以窥见我市脱贫攻坚任务的艰难。地处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广安,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2014年,全市共有贫困村820个、贫困人口32.48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丁坝村已大变样:昔日荒芜的山梁焕发生机,柏油公路通村达户,产业基地里满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加迁摘了“穷帽”,住进了“新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丁坝村与广安区所有贫困村一起,拔了“贫根”,摘了“穷帽”。

变化缘于决心和力度。市委市政府采取“挂图作战、倒列清单”等办法,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到村,把减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

领导力度达历史之最。我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从市级部门抽调16名后备干部或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各区市县层层成立“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格局。

上行则下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带头联系、带头调研、带头督导;区市县(园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也冲锋在一线,现场督促指导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层层强力督导。每天一督查、一例会,每周一通报、一整改,每月一推进、一报表,“六个一”推进机制,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任务。

举措精确制导

手段不断出新

11月24日一早,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村民陈本位,又在自家院子里忙活了起来。

今年73岁的陈本位三个女儿均远嫁他乡,家中只有她和盲人老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通过养鸡鸭、种菜,去年收入近万元。”在陈本位看来,顺利实现脱贫致富,与一本小册子密不可分。

陈本位口中的“小册子”,是《广安市精准扶贫痕迹管理记录簿》。翻阅册子,陈本位家的每一项帮扶资金和项目都有详细记录。事实上,这个记录簿并非陈本位独有。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精准扶贫痕迹“全程纪实”制度,全面推行痕迹化管理模式,杜绝“数字脱贫”现象。

痕迹管理仅是我市创新推出的“全程纪实”模式之一。在痕迹管理记录簿的基础上,我市还以扶贫手册、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精准扶贫APP为核心内容,深度链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动态管理,形成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痕迹管理体系,实现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

“互联网+脱贫攻坚”背后,折射出我市的脱贫攻坚力度。制度之外,我市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探索研究新机制、新办法,通过连片成线规划建设贫困村,推动组建村级农业公司,开展金融创新扶贫等举措,着力破解脱贫难题。

精准脱贫基础当先行。我市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在特困地区加快公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是无源之水。在广安,农业项目全力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户与业主、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合作,精准规划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脱贫一个村,形成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点。我市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理念,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切实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物”和“人”完美脱贫。走进广安区兴平镇,一条条黑色的沥青公路将丁坝、龙孔、卧龙等村的农民新居串连成珠,碧绿的蔬菜基地点缀其间,呈现一派村美人和的兴旺景象。

脱贫效果好不好,不能自说自话。广安市创新实行第三方评估,与国家统计局广安调查队紧密合作,对照贫困退出指标体系,实时评估和监测贫困户稳定增收情况、贫困户住房和子女接受教育等“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有效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发生。

贫困悄然生变

奔康更加可期

当天,华蓥市华龙街道办事处石堰墙村产业基地里,业主陈安斌正在指导村民栽种柠檬苗。去年,当地党委政府及驻村帮扶干部引回在外乡友陈安斌返乡创业,成立筑梦种养合作社,吸纳107名贫困群众认股加入,发展致富产业。

“除了土地租金,在基地帮忙每个月还有2千元收入。”村民任和金成为该基地的固定工人。与他一样的,还有另外5人,以前都是贫困户。“去年,基地种植了800亩血橙,今年准备再发展500亩柠檬,相信产业基地以后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收入。”

扶贫,关键更在于激活“造血”功能。仅2016年,我市扶持发展种植业16.5万亩,养殖畜禽83.8万头(只),成建制输出贫困劳动力4.15万人,开发4885个公益性岗位,新培育经营主体1033个,带动3万余人稳定增收,让群众发展有后劲,增收可持续,致富能长久。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大展身手的“大舞台”。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市各个贫困村,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为贫困村走上小康路注入了新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外工作人员、成功人士纷纷回报乡邻、扶贫帮困。仅2016年,全市便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8亿元。国家扶贫日当天,邻水县举办扶贫捐款活动,现场募集社会扶贫资金3093万元;云南武胜商会等7个异地商会,捐资136万元用于助学、修路等

……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甜头。我市还从培育贫困群众的精神、能力和行为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如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越来越多。(记者 胡苗)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