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资阳】文明家庭·讲百姓文明故事

2017-12-28 20:33:18   四川发布

编前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形象的比喻,为文明城市建设明晰了思路。

2017年6月15日,资阳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提出2018年资阳中心城区要基本达到省级文明城市的标准,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并同步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目标。当前,资阳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从今天起四川发布开设【文明资阳】专栏,点滴记录文明资阳创建成果。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2月27日,由资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共同主办的资阳市首届“文明家庭”颁奖暨首场百姓故事汇感动上演。30户市级文明家庭、10户“最美家庭”代表来到了活动现场,讲述他们平凡又感人的故事。

为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资阳市于今年3月启动了第一届文明家庭评选。从全市96户候选家庭中,按照“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的要求,评选出30户市级文明家庭,从中又推选产生5户省级文明家庭。同时,自2014年以来,资阳也持续开展了“向幸福出发--寻找最美家庭”活动,4年来,评选出市级“最美家庭”120户,其中10户代表也被邀请到活动上。

30户市级文明家庭以其感人的故事征服了评委,更征服了颁奖活动现场的全体观众。84岁的英模老人范茂来到现场,他传承本家祖训,融合现代精神写出的“对后代的期望”,影响着他的家人,更打动了在场观众;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守信,用抗战的故事教育后代要“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87岁的杨与齐老师,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大爱精神感动众人。同时,展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市级文明家庭王成平的家庭故事,展示了市级文明家庭谢传彬和妻子周英在遭遇苦难的爱情故事,展示了邓家慧姑嫂的家庭故事,展示了“最美家庭”代表郭荣超家庭的故事等。

据悉,首场故事汇结束后,资阳市文明办将组织宣讲团,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的事迹为主要内容,陆续深入全市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开展基层巡讲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家文明则社会文明。四川发布将连载资阳评选出的首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代表。

【文明家庭】杨与齐家庭:募资助学 泽被学子

杨与齐今年86岁,原乐至中学校长。他退休二十二年来在妻子曾毅与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四川省乐至中学奖学基金会,凭着“三张皮”(脚板皮、嘴巴皮、厚脸皮)的“火热”精神,募集资金近两百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1800余人次,一大批被资助的贫困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几十年来,夫妻二人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倾心助学,家庭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杨与齐也先后被授予四川省“终身成就奖-银杏奖”、“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功勋奖”,被表彰为四川省“身边好人”、第二届“感动资阳”十佳人物。

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女人的支持”。杨老虽说退休多时,但平时仍忙于助学活动,家里的诸多事情都无暇顾及,为了不让他被家中事务分心,曾女士主动承担了洗衣做饭、照顾子孙等日常琐碎事物,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家里,夫妻二人从未出现过争吵,更没有矛盾冲突,大家都能彬彬有礼、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1991年,杨老退休离校后,他深埋在心底对学生的关切与日俱增,“我那时会在梦中与学生一起嬉玩,谈论家事国事。特别是当梦见一些有志青年学生被家庭经济困扰时,心里更是百感交集。”于是,牵挂着贫困学生的杨老在1994年组建了乐至中学奖学基金会,开启了这段既艰难又快乐的历程。

杨老的妻子也是一位十分热心公益事业的女性,她和杨老一道把助人为乐、以德育人当成了人生事业。2014年杨老夫妇在曙光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建立了社区书屋,捐赠了大量读物,适合孩子们读的各种各类藏书。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有一个阅读书籍的好去处。近年来他还在几处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高寺镇时都乐园、天池镇田家沟村、石湍镇四联小学等地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并先后送去了几千元活动经费,数千册读物,多种文体活动用品。杨老认为,读书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有重点、有选择,读书必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有一本叫《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的小册子,便是他读书的一个小小成果,里面的内容都是他精心选出来的格言和他的原创“百善孝为先”。多年来,他先后为乐至县多所中小学和留守儿童之家送去图书3000余册,印制敬老爱老格言手册1000余册,为天池镇田家沟村订阅各种报刊,丰富书屋的阅读内容。杨老的儿子杨小平也乐至中学的教师,深受杨与齐老师爱读书的影响,平时虽然工作忙,但是他们也是非常支持父亲藏书、赠书等义举,鼓励父亲利用自己闲暇时间带领孩子们多看些书,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杨老一家也是如此,从不浪费、奢华。平时二老从不开无人灯,不乱插消耗电,不乱扔垃圾。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如:水龙头坏了,换个皮垫、加个螺帽就废物利用起来;淘米水用做浇花,既保护了环境又清新了空气;全家人的洗衣水总是用盆接起来拖地或冲刷厕所;他们还经常教育后辈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二老的教育下,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真心待人是杨老全家的处事态度,他们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无论是打扫楼道卫生,还是邻居们需要帮忙照看、指导一下孩子或借点调料和小工具,二老都热心地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

闲暇之余,杨老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不仅经常参与社区组织的“读书日”、“送春联”等各种文化活动,还学习电脑知识和练习书法,每天坚持练习书法1-2小时,发起组建了老年书法兴趣组,撰写《我学习电脑的苦与乐》和“经典照亮心灵,书法传承文化”等文章,以激励大家读书学习。使家庭不仅是生活的港湾,更是共享学习乐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台。

用爱心为贫困的莘莘学子筑起求学之路是杨老全家最大的心愿,杨老全家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他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六十多个风风雨雨,用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文明家庭。

【最美家庭】荒山上种下的希望

--一对患癌夫妻的脱贫路

房前,一棵几十年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桃花李花竞相绽放,刚刚建成的鱼塘里波光粼粼。院坝里,捆捆柴禾摆放有序,整个院落干净整洁。这是雁江区祥符镇排桶村6组郭荣超和周菊芳的家。

他们本是村上的殷实人家,但5年前两人却先后患上胃癌肺癌,治病欠下大笔外债。因病返贫,屡遭病魔折磨。绝境下,他们没有绝望消沉、自暴自弃,而是刚强面对,再走脱贫路。

不幸

夫妻双双患癌陷入绝境

2012年1月,郭荣超感觉胃部疼痛难忍,随即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检查。“检查出来确诊为胃癌,我不相信,又到四川华西医院检查,结果还是确诊为胃癌。”郭荣超说,“当时就蒙了,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为了节约治疗费用,郭荣超回资阳做了胃切除手术,共花了3万多元。手术后,主治医生断定郭荣超需要一周才能下床,郭荣超却出人意料地5天半就下床了。他说,就是想早一点站起来,死不了就要把日子过好。

经过几个月的调理,郭荣超用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本以为厄运就此结束,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仅隔一年,2013年2月,妻子周菊芳咳嗽不止。到医院就诊,确诊为肺癌。郭荣超四处借钱为妻子做了手术。

手术后,夫妻俩最大的开销花在了各类镇疼药费上。一月上千元的费用让这个早已贫困的家雪上加霜。

回想起那时的情景,郭荣超这个坚毅的汉子眼角也禁不住泪珠打转,但他随即吐出一口长气,说:“好在我们已走过了最苦的日子。”

有爱

互助体谅夫妻携手共进

直到现在,周菊芳每月依然要住一次院,每周要化疗两三次。数年来郭荣超每次都骑着摩托车送妻子到医院,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到了晚上,周菊芳会疼痛难忍,导致大小便失禁,全靠郭荣超悉心照料。

“这么多年,洗头梳头,解手换衣,啥子都要靠他。要不是他,我哪里过得到这么多年,我很满足了,死了都没啥遗憾的。”周菊芳说,她很感谢丈夫4年来的体谅、照顾,也为自己不能帮助丈夫分担点忧愁而自责。“结婚几十年,我们两口子从来没大吵过。得病这几年,再苦再累,他都没抱怨过,嫌弃过,真的苦了他了。”

80岁的邻居毛素清说,这两口子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么困难,也从没见他俩吵过架,甚至连脏话都没有。乡亲们都 很同情他们,大家都以朴实的方式时常去探望。毛素清告诉记者,郭荣超夫妻俩是村子里的恩爱楷模。

村民何菊英说,郭荣超夫妻俩的心态特别好,啥事都想得开。能坚持这么多年,实在让人敬佩。最重要的还是夫妻俩都能互敬互爱,互相体贴关心。

立志

开荒山种果树期盼早脱贫

周菊芳仅去年一年就用了4万多元医疗费,报销之后付了5000多元。郭荣超说,他算了算账,这些年来,他和妻子周菊芳共花去18万多元的医疗费。幸好国家政策好,报销了12万多元,现在负债约6万多元。郭荣超说,遇都遇上了这样的病,只能坦然面对了,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过下去。

为了还债,夫妻俩都尽量省着花。前几年,郭荣超将自家荒山开垦出来种果树,村民们都不看好。但郭荣超还是带着500多元钱到绵阳、简阳等地学习种植技术。“我把杂树杂草慢慢清理干净。由于全是岩石,每一个树坑都挖了一平方米左右,深度一米,然后再回填泥土。”郭荣超说,他不但学会了种树,连各种树苗的嫁接技术也学会了,村民们有不懂的,他都热心地教。

现在,郭荣超种的果树已经有三年了。看到长势喜人的核桃树和李子树,夫妻俩特别高兴。进入盛果期后,仅果树一年收入就能达3万多元,两年就能还清欠账。对此,夫妻俩信心百倍。

通往荒山的路是一条仅容一个人步行的山间道。为了方便日后卖果,也便于村民种地来往,夫妻俩主动修路。因为不能干重体力活,郭荣超只能用锄头一点点地挖、一段段地修。现在,从郭荣超家到山上的一条约一公里多长、两米宽的便道已经修好。“现在多方便,三轮车都可以开到地里。”

郭荣超家的困难情况,镇村干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夫妻俩患癌后, 郭荣超被纳入排桶村低保户给予最低生活保障。2016 年,郭荣超家被列为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是贫困村排桶村的脱贫之年,镇村对郭荣超家的帮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去年,村委会借了一万元给我,我不能乱花。”郭荣超和妻子商量,又在家门外自家的稻田里建起了鱼塘,在鱼塘四周种上果树。“我种了13亩核桃树、李树,约300多棵,一棵一年算100元的收入,一年就是3万多元。”郭荣超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但脱贫不能光靠党的好政策,自己也要奋发图强,只要他和妻子自己能动,就要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站在荒山顶上,望着正吐绿新枝的果树林和山脚下通村入户的水泥路,郭荣超笑着说:“坚强者能在命运的风暴中奋斗,无论命运如何,就算剩下我一个人,只要有手有脚,我就要干下去,我相信我能脱贫,能还上欠账。”

他们用自强自立的双手种下了果树,也种下了幸福的希望。

 

资阳市文明办、资阳市妇联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学谦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