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近日获悉,民盟四川省委在今年四川省两会上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内容如下: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大力探索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理念、新方法,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两批次国家级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示范引导,依照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六类重点项目建设,各地海绵城市建设蓬勃发展。但是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我省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绿色海绵与灰色建设模式难平衡。绿色海绵建设理念难以很快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目前很多地方原有的工程建设项目还在继续推进,市政道路、广场的设计、施工还是按照集中快排模式进行建设,地面水泥硬化情况还在加剧,内涝、雾霾、面源污染、天坑、热岛效应等城市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些部门观念陈旧,“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城市推广。同时,各种交通、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灰色工程增量在不断加大,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惯性影响还在继续。
2.人才队伍缺乏和产业体系支持薄弱。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培养缺乏专门的课程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以及新老建设模式的相互融合等诸多环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3.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压力较大。以全国试点城市遂宁为例,“十三五”期间完成试点区域外6平方公里的老旧小区立体式综合改造,所需资金就达30多亿元。资金如何保障是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4.欠缺因地制宜的地方政策措施。各地建设中对本地区亟需解决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分析不够,采用的做法精细化实践不足,因地制宜的配套政策不足。对照国家、省级及各试点市县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制度,我省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等仍多为罗列照搬上级政策文件,没有下足绣花功夫,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海绵城市建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区域内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结合分析判断仍较缺乏。
二、建议:
1.创新建立投融资模式,为我省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最大程度争取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整合归并专项资金,对省、市财政水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环保专项资金、排污权交易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等现有“涉水”资金进行整合。二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资产,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省市级国资公司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试点城市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分配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安排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资金保障。三是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推进雨水资源排放与利用税费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利用资本市场,更大规模筹集社会资金,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加快人才培养与新材料研发,为我省海绵城市提供技术产业支撑。探索成立生态海绵城市政策、雨水工程实验室、材料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加强相关法律政策研究、新技术、新材料研发,鼓励高校、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平台,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培养海绵建设规划设计、教育科研人才。注重海绵城市行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条的孵化,推进海绵城市国家、区域性联盟和会展举办,扩大试点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沟通交流,通过行业平台促进试点示范城市资源、经验的共享。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为我省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发展动力。一是选准试点项目。按照海绵城市建设集中连片要求,重点选择有条件的建筑、园林、道路、水系等项目作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程,形成项目示范效应。二是明确示范内容,包括水系建设示范、公园绿化建设示范、道路排水建设示范。三是设置预期目标,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设,示范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生态水系环境有效改善,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同时通过示范区域建设,带动道路、排水、景观等行业的规划、设计、施工整体升级,带动市政建设的融资模式创新。
4.建立海绵城市大数据系统,推进我省海绵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利用我省现有大数据库和成都云计算中心等平台资源,推进海绵城市网格化管理,以此将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划入网格,依托统一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每一个网格进行实时动态巡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应急处置。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有效实现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网堵塞在线监测实时反应、智慧水循环利用、城市地表水污染实时监测与遥感监测、暴雨预警和水系统智慧反应,特别是能够对分路段积水、径流量监测作出快速反应,实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治理。将我省海绵城市建设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结合,实现海绵城市智慧化,推进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