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我国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也是农历鸡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
西昌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
据了解,北斗卫星导航星座由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这些轨道都属于中高轨道。目前,中高轨道卫星主要由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而且,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全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加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我国较低纬度的发射场,发射效费比高。所以,“北斗”对“西昌”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从2000年发射首颗北斗一号卫星至今,18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共执行27次北斗发射任务,成功发射包括4颗试验卫星在内的33颗北斗卫星,成功率达到100%。中国的北斗从西昌走向太空、走向亚太、走向全球,西昌也成为闻名世界的“北斗港”。
“北斗”在西昌航天人的果敢担当中起步腾飞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一号”静止轨道导航卫星,实现了中国首次使用双星定位技术组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然而,事情往往不会像人们期待的那么顺利。航天发射的高风险再一次得到验证。2003年5月24日晚,发射场区大雨倾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第三颗“北斗一号”卫星矗立在发射塔架,等待着飞天一刻的来临。
当晚9时许,低温推进剂加注完毕,程序进入射前负3小时。突然,控制系统报告:供电关键线路漏电!这一险情可能造成箭上火工品误爆或不起爆,导致发射失败的严重后果!
发射“窗口”时间只有短短51分钟。如果发射,会有风险;如果中断发射,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还会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就在这关键时刻,测发系统工作人员站了出来。经过几次来回上下塔架,进行全面细致地测试检查后,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详实的数据计算分析,向指挥部报告:可以发射!
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事后谈及这次任务,工作人员讲到:“在那个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这是作为一个航天人的责任。”
这是发生在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组网发射中的故事。在中心48年发展历程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早已把责任融入血脉,他们担当的是发射国之重器大任,擎起的是中华民族的尊严。
47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扎根西昌,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航天这份伟大的事业。扎根树就是他们奋斗青春的最好见证。
“北斗”在西昌航天人的精益求精中跨越发展
在全球十大航天发射场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属于气候条件较为复杂的发射场之一。场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麓,受局地气候影响明显,不仅有雨季干季之分,还要受来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气象系统影响,发射窗口气象保障难度非常大。
据统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一半的发射都是在雨季中执行的。其中一次火箭在雷雨交加、电闪雷鸣中起飞,更是创造了极端恶劣条件下发射成功的记录。
2011年7月27日凌晨3时,发射场里灯火通明,人潮涌动。此时,发射场东北方向的雷暴云团快速聚拢,越过高山向场区移动。
4时30分,距离发射窗口仅剩1小时。情况不妙!场区天气变成强雷暴,现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5时整,雨,越下越大。雷暴,没有丝毫减弱。“发射会不会被取消?”任务现场的每一个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团队负责人回忆说:“从射前半小时开始,我们每隔10分钟就向任务指挥部预报一次场区未来10分钟的天气情况,一共报了3次,但结果都是一样:8公里范围内有雷暴,而且是强雷暴。”5时30分,已经到了窗口时间,指挥部要求气象系统拿出5点35分至45分之间最后会商结果。中心气象专家团队在电脑面前点开一张张气象雷达回波图,认真分析回波的演变规律和趋势,凭借20多年气象工作经验和详细地数据分析,终于寻到了“战机”--未来10分钟内,场区雷雨将出现一个短暂间隙。
气象团队负责人当即拿着结果,走到远控大厅,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一字一句郑重地向任务指挥部报告:“未来10分钟内场区上空无雷暴,满足发射最低气象条件。”指挥部领导决策:下达10分钟准备口令。
5时44分28秒,伴随着指挥员的口令,操作手果断按下红色“点火”按钮,“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托举着卫星直刺苍穹。十几秒后,“火龙”钻入稠密的云层,越飞越远,在茫茫太空留下一道绚丽的轨迹……不久,传来任务的喜讯: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发生在北斗二号组网发射过程中的故事。气象预报精准摸透“老天爷”的脾气,成功找到发射狭窄“窗口”,只是中心各系统各岗位精益求精确保成功的一个缩影。
此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的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是2017年航天重启发射以来,春节前高密度发射的收官之战,是确保今年构建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关键之战,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年后14次高密度发射的奠基之战,前后关联、影响重大。而发射时间临近春节,场区气温较低、高空风较大,对燃料加注、火箭飞行影响较大,且落区面积大。为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体参试人员坚持把每一次当作第一次,把每一发当作第一发,把每个环节当作关键过程,把每个动作当作成败型操作,以严格的标准、过细的工作、扎实的作风,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2018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执行17次发射任务,任务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北斗”任务计划8次发射。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无论哪个系统、哪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一次次任务的磨练中,西昌航天人形成了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追求卓越的特有品质。在接下来的发射任务执行中,西昌航天人也将一如既往的果敢担当、精益求精,努力确保“北斗”导航卫星发射计划质量双赢、效率效益双高、过程结果双圆满,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航天梦而不懈奋斗。(王玉磊 梁珂岩 记者 陈淋 李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