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旁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一直以来,成都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将绿色发展的根与魂深深植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进程中。
紧扣党的十九大、省、市党代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和成都的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将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昨日,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成都市人大代表严晓霞:
争做绿色发展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都正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改善,该如何助推成都绿色发展再迈新台阶?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市宣传部副部长严晓霞表示,都江堰市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品牌塑造,加快构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发展能级,努力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进程中,打造旅游吸引力最强、旅游业态品质最高、旅游综合服务最完善的旅游产业核心功能区,争做绿色发展示范区。
“让都江堰、青城山诠释的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在生态保护中得以体现,‘山、水、田、林、堰’既勾勒了这座旅游城市的景观,这也是这座田园城市的生态本底,保护生态,就是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据严晓霞介绍,都江堰突出生态资源保护,坚持“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功能划分,从严城乡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及绿化绿线、水体蓝线、文物紫线、基础设施黄线“三区四线”管控。强化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保护,突出加强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环境准入标准,全面实施节能降耗减排。实行“河长制”“山长制”“街长制”,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污染防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同时,都江堰启动全城增绿行动,建设以都江堰景区和天府源湿地为核心的“一心、四环、九廊、多组团”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到2035年基本建成735公里绿道体系,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城市生态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据严晓霞介绍,都江堰推动绿色工业发展,重点跟踪引进投资100亿元的“健康中国”示范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推进航天科工与普什宁江合作等年均投资达50亿元的32个技术提升及产业转型项目实施,加快形成400亿元产值。紧扣绿色有机农产品方向,实施“天府源”农业品牌战略。
成都市人大代表王成龙:
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倡导绿色出行
“我市在绿色交通方面一直不断尝试,不懈努力,而主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成都市人大代表、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龙与记者谈起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他表示,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写入,这让他倍感振奋。
“绿色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绿色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中亟待落实与推广的重要理念。”王成龙表示,运量大、速度快,相对安全又准点,城市轨道交通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车成都公司是中车在西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中车成都公司通过业务重组转型升级填补了西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空白,可以说成都具有发展轨道交通得天独厚的优势。”谈及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王成龙表示,中车成都公司集学校、设计院、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检修为一体,有全方位的优势,在全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成都公司来说又是整个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龙头企业,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谋划好公司的高质量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加强地方产业配套,地方产业链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继而引导公众绿色出行、体验城市、体验生活,改变人们过度依赖小汽车的出行习惯,实现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
城轨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王成龙介绍,公司的产品已经投用到成都地铁7号线上,未来该公司还将有更多产品投用到成都城轨交通上,“未来将围绕轨道交通产业与新都区共同努力,实现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生态圈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共同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更好服务成都市民绿色出行。”
成都市人大代表曾明秀:
让市民参与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科学规划建设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成都城市布局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龙泉山从‘生态屏障’到‘城市绿心’‘城市会客厅’的本质跃升。”市人大代表、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崇德社区党委书记曾明秀一直心系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
“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推进情况,看了不少新闻报道。”曾明秀告诉记者,当她了解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成都特色”为标准,秉持“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让她非常惊喜,也倍感振奋。曾明秀表示,最直接的社会效益就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建立能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改善市民的精神面貌,促进社会安定团结。“让我们老百姓有了休闲新去处,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生态乐园’。”
当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如火如荼的工作之一是植被恢复提升、增绿添彩工作,即通过集中化、规模化的“绿化、美化、彩花、香化”,到2020年,实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既然是森林公园,坚持生态优先肯定是第一位的,要积极开展增绿增景工作。”她表示,希望能更多地丰富植被类别,形成森林景观,不断提升森林公园生态植被恢复,让大家享受满目苍翠的自然景观。与曾明秀一样,不少代表还倡议让市民都参与到义务植树中来,主管部门可划定义务植树区域,让群众对公园的建设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成为建设者、行动者。
“成都对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视,我们都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曾明秀说道,现在成都不仅规划建设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万米天府绿道也在加快建设,这样绿意满满的城市环境,将给大家带来更加自然舒适的城市生活。
成都市政协委员张炜:
全面推进我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市政协委员、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常任总经理张炜认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更加注重把公众的环境问题意识,转化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愿和行动,从而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在张炜看来,当前,市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和环保意识“水涨船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沟通渠道初步建立,公众参与环保制度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环保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邻避效应”问题依然存在,市民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禁鸣区按喇叭、沿街商铺往雨水管随意倾倒废水、餐馆油烟扰民等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时有发生,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抛洒、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污染中小河沟现象在一些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公众环境素养和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为此,他建议,全面推进我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应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特别是畅通公众环境信访投诉渠道,加大环境信访举报的查处力度,建立响应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便捷度。”张炜表示,要提升环境信息和数据通俗性和便民度,帮助公众及时获取政府发布的环境质量状况、重要政策措施、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信息等。建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集中发布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发布平台,探索建立公民个人环境信用信息发布机制。
他还建议,积极实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环境素养,积极推进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培育、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成都市政协委员高红:
亟须建设交通环境监测网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提升生态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环境工程评审中心主任高红建议,提升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夯实大气污染防治基础。
“为了全面反映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亟须建设交通环境监测网。”高红认为,要建设道路交通路边站,站点覆盖绕城路以内的各种主要道路类型以及大型、重型车辆的主要出入城通道和物流中转区;建设空港交通监测站,将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作为交通源排放监测的重点区域;在监测项目方面,有效提升我市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并建立“互联网+”下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以环境大数据为基础,逐步实现对区域性、复合性大气污染的全面、系统、实时的监控。
“我市现有66个产业园,涉及化工、医药、家具、电子、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应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大气监测。”高红建议,采取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与园区特征污染物网格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识别应优先控制的污染源和特征污染物,因园施策,掌握不同园区的污染贡献和排放污染特征。同时,以成都市环科院大气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和依托,整合全市科研监测能力,开展覆盖全域、兼顾特征的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及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工作。
成都市政协委员陈辉:
以绿色交通支撑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在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西控’区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建设,促进人口、功能、产业、生态紧密结合,支撑‘西控’区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效集约发展十分必要。”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辉从绿色交通角度谈到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他认为,“西控”战略需要更高需求的发展,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恰恰需要发达的轨道交通来支撑。“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能有效破解‘西控’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障碍,打破现代化农业发展制约瓶颈,引导绿色科技产业要素资源走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对此,他建议,修订完善“西控”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实现区域轨道交通规划与地铁规划协调对接,从根本上实现“西控”区域交通组织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西控”区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支持地方政府在遵循全域轨道交通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先试,出台市(县)轨道交通发展支持性政策,加强智力指导和资金支持,建成一个轨道路网层级合理、疏密得当的全域轨道交通网络。
同时,他建议制定龙门山景区旅游观光专用线规划,与成都市轨道交通路网对接,实施同站换乘。“这可由成都平台公司统一运营,也可由新的成都市域铁路公司,因地制宜分段建设龙门山景区专用旅游观光轨道,最终连段成线,从而使‘西控’区域资源禀赋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全面实现与成都城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成都市政协委员洪清鹏:
发展立体绿化降低空气污染物负荷
“这些年,成都的变化很大,特别是近几年的环境质量。”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冠城集团副董事长洪清鹏开玩笑说,以前外出一天,衬衫领子就脏了,现在可没这个烦恼啦。而且现在蓝天白云也变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目前,成都正在搞立体绿化,但是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带来的建议是关于这方面的。”
“作为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绿化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景观价值。”他表示,国内外城市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我省相关部门也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因此这次他通过调研,提出了有关屋顶绿化的建议。
他谈道,屋顶绿化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改善景观、减少噪音、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同时,屋顶绿化以绿色植物代替灰色混凝土和黑色沥青,可减少来自相邻低层屋面反射的眩光和阳光辐射热,绿化屋顶可通过水分的蒸发降低屋顶表面及其上方的温度,绿色植物的蒸腾和潮湿土壤的蒸发会使空气湿度增加。
“屋顶绿化后会产生地面植被一样的效果,对‘热岛效应’的减弱量可达20%,将有助于改善城市气温。”洪清鹏说,屋顶绿化与主体建筑几何空间的对比,柔和、丰富并充满生机,不仅可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空中绿化景观,同时也对空气中污染物负荷的削减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二氧化碳和降低灰尘两个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气孔吸收气态污染物,用叶片拦截某些颗粒,并分解有机化合物,绿化植被的叶片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氟、氯、硫等游离态元素也有着明显的吸附和净化作用。”(记者 缪梦羽 赵子君 李霞 宋妍妍 田程晨 文豪 侯初初 胡清 徐璨 常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