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话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重农固本

2018-02-28 10:50:27   成都日报

成都大力发展城市近郊休闲体验农业。图为在蒲江成佳镇茶园,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春茶。(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宝山村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崇州道明振兴非遗竹编产业(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举措。2017年,成都召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带来的必将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昨日,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广泛讨论、建言献策。

成都市人大代表黄正洪:

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战旗村视察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求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再接再厉,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望和殷切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添信心。”市人大代表、郫都区友爱镇青冈村支部书记黄正洪表示,作为乡村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主动担当,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郫都区乡村发展具有良好基础,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16项改革试点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活力。青冈村不仅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按照区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青冈村有基础有信心,更有干劲。

黄正洪表示,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还需着力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壮大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城乡发展治理和乡村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振兴乡村的人才支撑。”他建议,搭建高校与农村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高校与农村深度合作,让高校人才、技术、专业知识走进乡村,切实提升乡村干部推动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基层农村工作指导和业务支持,特别要加强国土、规划、建设、产业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指导,提升农村区域建设发展水平及工作效率。

“下一步将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支撑,充分利用农村土改、产改的改革成果,积极培育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管理公司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壮大产业支撑夯实基础。瞄准‘天府水源地’的生态品牌,充分利用美丽的乡村田园风貌和川西林盘文化,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引进一些农旅融合发展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黄正洪说。

成都市人大代表杨凯:

制定整体规划 打造崇阳乡村振兴文创基地

听取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后,成都市人大代表、崇州市崇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凯表示,崇阳街道乡村振兴行动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三个更加”为目标引领,着力在“西控”战略布局中找准定位,构建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努力建设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精美崇阳。

“坚定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辨证关系,我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针对崇阳乡村振兴产业进行系统规划,将崇阳农村划分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还将与四川农业大学、新华网等有关高校、单位、媒体搭建合作平台,搭建农业高端论坛交流平台,建立特色农产品试验基地,建设新华云农庄‘物联网+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崇阳试验点,倾力打造崇阳优质粮油产业园和优质花椒、优质大蒜特色产业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杨凯介绍说。

杨凯说,崇阳正积极借助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灵活利用政策优势,用“资金+金融”的新经济形态和理念,对林盘整治等区域实施连片打造、改造。

此外,下一步还将按照“成片发展、成群打造”的思路,制定全覆盖的整体规划,持续推动清平村“蜀西湖田园综合示范体”打造,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小罗村、棋盘村等纯农村地区,打造以竹林农舍、小桥流水为特色的川西林盘聚落,形成错落有致、全域景观的新型空间形态,大力发展城市近郊休闲体验农业,打造崇阳乡村振兴文创基地,促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

成都市人大代表汪生富:

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大力抓好“成都造”的农产品品牌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成都市今后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战略的中心任务,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这让市人大代表、郫都区安德街道广福村支部书记汪生富十分激动,他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结合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汪生富结合本职工作建议,加大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农商文旅跨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同时,加大对已有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并大力抓好“成都造”的农产品品牌建设。

他告诉记者,郫都区良好的生态优势造就了“天府水源地”优质农产品品牌,广福村韭黄、唐昌先锋萝卜干、郫县豆瓣等区域特色农产品,是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带动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汪生富认为,要大力推介“天府水源地”品牌,真正把“天府水源地”公共品牌建设成为全国、全省知名公共品牌,以此做强产业发展基础,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他建议,切实抓好以村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特别对那些能干、苦干、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优秀的村支书要加大宣传力度,并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让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让他们在大有作为的同时,也让乡村的干部、人才有大量的后续储备。

成都市政协委员罗光虎:

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 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农村资源要素供给质效,鼓励支持区(市)县与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基地,培育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机构;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免费培训。对于一直关注“三农”领域的政协委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光虎记下了报告中的相关语句。今年他准备了一份关于农村人才培养的建议,建议成都市尽快制定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对农村不同群体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罗光虎说,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他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气的兴旺,从目前来看,农村地区人口外流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把人留住,把人才支撑落到实处,需要政府制定得力的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要素的聚集。”

罗光虎说,随着农村逐渐走向现代化,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短,不仅要积极引导、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吸引更多的人才向乡村流动,而且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他还建议,对致力于农村农业的青年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对致力于投资农业的企业也要展开培训,尤其是进行有关政策的宣传和培训,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

此外,罗光虎认为,对现有的农村人口的多元化培训,也包括了对乡镇干部和村社干部进行培训,除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还要有对乡村产业规划和风貌布局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他建议,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技能人才等主动承担起对农民进行多元化培训,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成都市政协委员杨胜利:

构建乡村人才培养聚集体系 打造西部农业人才高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必须依靠人才培育和集聚。”市政协委员、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胜利说,在农业专家和乡村技术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成都市先试先行,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先后出台了《成都市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办法》《成都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等配套政策。

杨胜利认为,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解决人才问题。为此,应依托我市现有农村人才培育经验和基础,由政府牵头,农业经营组织、农户为培育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学历培训、技能培训、实践锻炼和规范指导、政策帮扶等多层次、一体化的乡村人才培养聚集体系。

“同时还要明确培育对象、培训需求,确定乡村人才评价和认定标准,开展多元化的乡村人才培育和集聚。” 杨胜利建议,可采用课堂教学、在线培训和手机客户端管理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方法;通过能人培训计划,实施青年农场主培训等项目方式,吸引现有农户、返乡下乡青年、高校学生等务农创业,构建和完善由政府扶持、面向市场的多层次乡村人才培育集聚体系;建立市场化的城乡和校地、校企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并培育集聚涉外、创新性的复合型乡村人才,、结合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在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建设时,应考虑涉外、创新性乡村人才的培育和集聚;探索涉外、创新性复合型乡村人才的培育和集聚,为我市农业涉农龙头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人才支撑;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需求,制定并实施涉外、创新性的复合型乡村人才培养方案;从政策和制度安排上,建立完善市、区(县)的科技、文化人员、医生和教师等服务乡村的渠道,鼓励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成都市政协委员杨华珍:

采取“公司+农户”模式 保护和利用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文化振兴是其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市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杨华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建设要先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以乡村为主体构成的文化群落,既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各种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多重价值也是通过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传承发展而实现的。”杨华珍认为,重视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主体的作用,激发地方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把当地非遗资源传承发扬起来,就会带来脱贫新生机。

“邛崃市打造的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采取引导非遗生产性保护开发,鼓励非遗生产性企业扩大规模、寻找市场、开发文创产品,吸纳农村贫困村人口就业。”杨华珍介绍,同时还开设了陶艺、泥塑、刺绣、竹编等系列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将周边农村中有一定技能人员纳入非遗培训,从而让百姓靠手艺挣钱,用非遗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市的传统文化保护和精准扶贫工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杨华珍建议,让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实效,要依托文化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是实施非遗扶贫工程中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成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创公司都具备了较为优质的设计力量和市场渠道,由这些公司设计好传统工艺样品,分包给农户在家里制作,再由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创公司进行市场推广,给农户带来切切实实的经济收入;加强非遗人才队伍的“双轨制”建设。非遗人才队伍的“双轨制”建设,即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的有效运用,就要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依靠地方广大民众的力量和民俗方式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合理利用。(记者 宋妍妍 李霞 文豪 常斐 王雪钰 徐璨 胡清)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