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引领城市崛起。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都城市建设所要遵循的纲领性框架,近日,2017成都“两会”审议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由于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且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总规的制定必须遵循最严格的科学程序。通常来讲,一座城市不会轻易编制总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总共编制过1954版、1982版、1996版、2011版四轮总规,在引导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此次总规的修编,则是成都市的第五轮总体规划。总规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穿新时代各项战略部署,指明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促进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同轨同步,体现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尽管总规的有效期通常较长,但总规的修编周期却在逐渐缩短,第五轮总规的编制与第四轮总规的出台仅仅相隔了七年时间,这足以说明城市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使得必须以更快的频率去更新城市的发展蓝图。总规不仅划定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未来的想象力,也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去实践这些令人振奋的目标。
务实开拓,科学实践
新编制的总规首先给人的最深刻印象是目标务实、措辞明晰。比如,规划提出到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美丽宜居”、“国际门户枢纽”、“可持续发展”等用语均体现出明确的指向性和清晰的定位,即便不做过多解释,民众也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这些目标的大致含义,并对其顺利实现抱有信心。
规划还提到至203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确定人口上限尤其体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如果单纯从需求端看,经综合预测的结果是2035年成都的人口规模将会达到2400—2600万人;但从供需平衡的角度看,尤其是考虑到资源承载能力对发展规模的约束,总规明确提到至2035年成都可承载的常住人口规模应控制在2300万。人口规模牵涉到城市进程的方方面面,无疑会影响成都未来十几年里许多领域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总规所体现出的科学务实精神里也包含了一系列深刻的辩证思考与实践。比如规划的目标之一是要处理好“舍与得”、“增与减”、“东与西”、“新与旧”、“城与乡”5个关系。
“舍与得”指疏解转移非核心功能,强化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增与减”指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基本稳定,空间分布上东增西减,用地结构上生态生活空间增、生产空间适当缩减。“东与西”指区域层面,向东与重庆全面相向发展、向西与川西共同保育生态;市域层面,西部重点保护生态、减量发展,东部重点强化功能、增量拓展。“新与旧”指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城区与城市新区和谐相融。“城与乡”,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
为城市发展装上稳定器
对上述5大关系的梳理无疑把准了成都未来的发展命脉,用非极化的思维来探索城市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这种宏观视野相呼应的落脚点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四定原则无疑将成为总规里的一大亮点,也是其中最吸引人的短语之一。
与那些千篇一律的口号不同,四定原则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坚持科学和理性精神的产物。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底定城,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锚固绿色空间底限;坚持以水定人,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坚持以能定业,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坚持以气定形,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
定,是一种态度,和一种不妥协的精神。它表明成都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将会坚守哪些核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舍与得”的另一种体现。
我们认为,总规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为了防止大城市病和现代化进程中时常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好比给城市的飞速发展装上稳定器,使其不至于在各种诱惑中迷失方向。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城市风貌方面,总规提到要打造“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城市空间秩序。具体包括:合理确定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重点强化对临近山体、河流、公园、历史文化片区的“四边”区域建筑高度进行管控。营造中轴、门户、老城、中心四类城市标志性天际线。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
对于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不一味追求和炫耀高楼大厦,是一座城市迈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从天际线的角度规划城市的立体空间格局,是此次总规中又一个值得称赞的创新理念。此外,上述规定也涵盖了衡量一座城市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即毛细化水平。在总规中,我们尤其能读到与生态建设的毛细化有关的内容。
生态建设的毛细化
毛细化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城市最终要在微观层面上被亲近地感知与触摸。城市不是只能远观的收藏品,它是身体性的,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总规中,生态建设的毛细化首先体现在加快实施全域“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区域级绿道方面。
作为慢行系统的绿道必须贯穿城市肌理,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总规提到,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为了贯穿城市肌理,绿道的规模必须足够长。为此,总规明确指出要建设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380公里、社区级绿道9630公里,总计16930公里,这是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无疑将成为城市最优质的生态资产。
尤其能体现出生态建设中 毛细化创新理念的部分是对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的规划思路。总规提到要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其中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02座城市公园。因地制宜建设3000平方米以下的小游园,见缝插绿设置微绿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做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的相互搭配和纵横交融将保证整座城市的微观生态结构,尤其是后两者对于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也许就在上班族们上下班的路途中,只需要一个转身,就能与自然亲近。
此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出的改造提升传统村落,结合资源本底打造功能型林盘(聚落)与生态型林盘(聚落)的规划也可以看做是生态毛细化的体现。后者同样也是塑造新型城乡形态所产生的诸多效应之一。总规强调,要打造不同主题类型的城乡统筹示范线、示范片,全域塑造“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形态,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纵观新编制的总规,可谓亮点颇多,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此次总体规划事前密集开展调研,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并提交“两会”审议,是一次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的典范。无论如何,成都第五轮总体规划将引领城市科学发展。它不仅为这座城市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市民描绘出一幅蓝图,同时也促使各界达成了某种共识:关于这座城市的发展道路以及它应该坚守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