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悲剧,这个内江威远人是最懂的

2018-03-16 21:33:50   四川外联号

周五了
做点什么呢
要不要神聊神聊
放松一下?

先缩小一下范围。从这个月开始,又到去希腊感受地中海风情的好时节了。

希腊爱琴海风光

不过,想去希腊的旅客同志们注意了,除了去爱琴海拍风光大片,经过雅典帕特农神庙的时候,你真的能灵活运用之前看过的那些神话故事吗?

对于这个神话故事多到让人记不住的国家,中国人要面临的第一个关卡是,搞懂复杂的人物名称!

除了众神之王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外,能分清阿佛洛狄忒、阿耳忒弥斯、德墨忒耳的主要工作职责不?

雅典帕特农神庙

嗯,像希腊足球队那些名字里各种带“斯”的运动员一样,古希腊神话中“忒”的出现频率也是蛮高的。人物名字长似乎是中国人印象当中的希腊特产。不过这么翻译成中文,真的好吗?

有位去世很久的老先生曾经曰过,肿么不行?这都是有讲究的!!!

罗念生(1904-1990)

这个对吃瓜群众不依不饶的人叫罗念生。他出生于1904年的四川威远,一个位于连界场庙坝的煤矿山区家庭。在20世纪那拨中国留学热潮中,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前往希腊的学生。

要是没有他,估计现在中国的戏剧界恐怕连《俄狄浦斯》《美狄亚》《诗学》《安提戈涅》等等这些古希腊经典是啥子都不晓得。

仿佛冥冥当中带着使命,读书一直很腻害的罗念生,最早上的大学是顶尖的旧制清华学校,后来改名清华大学。他最早的兴趣是自然科学,数学成绩好到让人眼红。

罗念生青年时期

民国牛人中,很多是换专业比换衣服还勤快的人,罗前辈也是其中之一。包括家道中落无法支付学费的原因,他一言不合就换了个专业,转投文科,靠写稿和翻译外语挣稿费。

从清华出来后,学霸罗念生的求学生涯,真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他集邮似地刷遍世界各大学府──除了求学清华,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雅典美国古典学院都刷过一遍,后来教书的地方分别是清华、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

雅典美国古典学院

一辈子和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雅典美国古典学院应该是他非常看重的地方。1933年开始,他在这所高校里一口气选修了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和古希腊戏剧四门功课。最后一项,后来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希腊的阳光、爱琴海、神话、史诗......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爽?罗前辈当年其实为了解决语言问题,也是听过“天书”的。

现代希腊字母表

还记得数学课上的α( 阿尔法 )、β(贝塔)、γ( 伽玛)、δ(德尔塔)、ε(艾普西龙)这些字母不?其实小联这个文科生,说到第5个的时候就已经接不下去了。它们,只是24个现代希腊字母中的一部分。

然而,罗前辈当年挑战的是26个字母的古希腊语,这门语言的难度怎么说呢?它是世界上难度仅次于印度梵文的一种语言,一个正规的动词的变化就有将近300个字形;不大讲语法;blablabla.....后面的我觉得没必要再学究了,反正就是很难很难的意思。

《罗念生全集》

能真正学得进去的人,难度是不存在的。罗前辈后来写了篇不收费的软文,名字就叫《雅典城美国古典学院》(收录在后来的《罗念生全集》中),相当于给各位有志报考该校的学生出具了一份读书、生活综合指南。

实际上,29岁的罗学霸就翻译出版了一部古希腊悲剧。他后来在这个领域的精进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翻译界,译者被称为“接生婆”,而罗念生拥有的成就,注定了他成为“一位站在东与西相交接的中央,把希腊文化引到中国的文化牵引者”。

有一种大咖,总在无意间回击别人口中的“我做不到啊”。

环顾西方各国,试问哪个国家在引介西方古典学之初,曾由同一个人从原文译出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四大戏剧家的部分作品,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而且同时还编写了第一部古希腊汉语词典?罗前辈罕见地做到了!

一生译著和论文高达1000多万字,50余种,罗念生给中国读书人交出的答卷数量惊人。另外,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他是一个作者都没漏掉。如果说,谁比他更懂什么是古希腊悲剧,一般我是不太相信的。

罗念生作品豆瓣评分从来都没有低于8

有人可能要说,数量多就了不起了?嗯,这只是一方面。当时,周作人、杨宪益、罗念生三位大咖其实都翻译过希腊作品。但,鲁迅的那位兄弟,曾经也被罗前辈轻微地怼过一次。

因为都是钟情古希腊文学的人,周作人和罗念生曾经合译过一部作品。虽然年龄比周老师要小,但在学术分歧上,罗念生曾说他那位合作伙伴是“职业译者”。意思是,嫌周老师在翻译中加的注释太多了。而且,据说当时出版社有可能觉得周作人工作效率比较低,所以把罗念生也请了进来,加快速度。


周作人(左)罗念生(右)

怼事不怼人,是当时那些大咖们的相处之道。民国到进入新中国之后,和罗老师一起划过友谊小船的除了周作人,还包括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朱光潜、闻一多、沈从文、钱锺书、杨绛等学界名流。

除了在中国发光发热,希腊的小伙伴后来也没忘记过这个四川人。

然而直到82岁,罗念生的成就才被世界所知。1986年春,中央戏剧学院上演了他50年前翻译的《俄狄浦斯王》。这部舞台剧,不仅成为首个在中国公演的古希腊戏剧,也引起世界级轰动。同一年的夏季,这部剧去希腊参加戏剧节,罗前辈还在现场做了学术报告。

雅典科学院

此后,他被希腊最高学术机构雅典科学院授予“最高文学艺术奖”(全球第4人);塞浦路斯总统也给他亲笔写过感谢信;希腊帕恩特奥斯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去世前两年,罗念生最后一次去希腊领奖。结果出国后肠粘连犯了,由于血型特殊,希腊当地的医院血库无法匹配。消息传开后,超过200名希腊小伙伴举手示意,前来踊跃献血。这样感动中国的事件,罗偶像是可以消受的。

罗念生获奖图

可以说,罗念生就像他翻译过的俄狄浦斯一样,在死后终于得到了幸福。

他的遗愿是,离世后的一部分遗骨放在中国北京,另一部分撒向第二故乡希腊的爱琴海上。后来,"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但到了希腊,小伙伴们不干了。

帕尔纳索斯山

他的另外1/2遗骨,最终安葬于古希腊的发源地──阿波罗神庙所在城市的帕尔纳索斯山中,那是一处欧洲文化中心的花园。希腊人的这个举动,意味着让罗念生与奥林匹斯的诸神同在,以此永久纪念这位东方学者。

并没有随他离去的是希腊文化与中国的持续交融,罗家三代人连贯地讲诉着希腊和中国的故事。

《俄狄浦斯王》雅典公演剧照

《安提戈涅》剧照

先前提到的舞台剧《俄狄浦斯王》,正是罗念生的儿子、戏剧导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罗锦鳞的作品。罗锦鳞在后来的岁月中,陆续把父亲翻译的很多作品搬上了舞台。而罗念生的孙女罗彤,“反其道而行之”地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带到希腊──最早在希腊的大学里开设汉语课,并创办了希腊第一个民间的中国文化中心。罗彤也是希腊政府接待中国外交访问的“御用翻译”。

祖孙三代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如果要深度玩转希腊,那么从四川威远走出去的罗家三代人,似乎都能帮上点忙。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