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青白江实践①】让老百姓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华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018-03-22 15:09:13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五颜六色、内容丰富的卡通壁画在数千平方米栉比鳞次的乡村楼房墙上,于青山碧水映照下,远远望去,好似浪漫温馨的童话世界。曾经“毗河以南,家庭困难;睁开双眼,一片荒山”的悲戚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3月21日,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毗河以南的福洪镇先锋村13组看到,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先锋村党总支书记周良兵和华玥合作社社长钟增彬、画家刘利一起研究新村建设。摄影 廖兴友

放弃两万月薪去挣1800元一个月的“发髻哥”脑袋“进水”了?

站在一张高凳上,身边放着一个铁皮桶,桶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颜料和画笔。长头发的刘利像女孩儿一样,把“丸子头”扎在头顶。看“B”面,瘦削的背影像一个女孩儿,看“A”面,胡子拉碴,好一个专心致志的爷们,正全神贯注地在一堵3米多高的房墙上,画着一幅叫《乡村少女的伊甸园》的暖色调壁画。

“这幅画大概有40平方米,我和我西南民族大学的弟子刘焕生一起,已经画了3天了。”刘利说,壁画越高,难度越大。搭梯子或者用高凳,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今年27岁的刘利是甘肃鲁南人。2014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和7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在龙泉驿区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经营酒店配画,油画定制,壁画,雕塑等。

“我成都一个朋友接了这个在先锋村壁画项目。”通过合作,刘利完成了这里近千平方米的壁画,有缘结识到了先锋村。

因为留着长发,长年扎着“丸子头”,刘利被这里的乡亲成为“发髻哥”,如今,拿起画笔就是画家,穿上工作服就是这里的客服经理,工作之余,更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先锋村的人。不仅他着魔似的在这里苦干,他还带领美院的师弟团队来扎根农村,现在的他已经是华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副理事长。

先锋村入村口。摄影 廖兴友

半辈子挣的钱全部“砸”进合作社 他对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1992年,18岁的钟增彬中学毕业,先后做过地毯经营和木材加工。2009年,在外打拼了17年的钟增彬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部分良田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而荒芜,杂草丛生......他跟家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在外经商,选择返乡创业。

2009年8月,在先锋村支两委的支持下,钟增彬开始在家创业。2010年5月1日,经选举,他开始担任先锋村13小组村民组长,通过努力,13组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为了让农户深知晓良好发展的前景,钟增彬不断的与农户沟通。“不要为了一颗树,一座坟,一笼竹林影响了家乡的发展,错失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机会。”钟增彬在坝坝会上语重心长地对乡亲们说,不要计较个人暂时的得失,家乡有发展,我们才有希望,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美丽新村如童话世界。摄影 廖兴友

在得到农户的积极响应后,钟增彬又动员农户把散乱,占地较多的坟地迁往一处。同时号召农户自愿将开垦出来坟地,荒坡等面积统一交归组集体规划。就这一项,为组集体新增开发出标准化良田20余亩。2015年5月,钟增彬再次召集农户开会,对13组80余亩下湿低洼,高低落差较大的田块进行改造。在得到农户充分认可后,由农户集资,投工,耗时4个多月。原本低洼,落差较大的普通田被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

“在一排充满童话世界的楼房前,方方正正,平平坦坦,搭着钢架,盖满塑料大棚的良田内,葡萄藤吐着新枝,各种果树郁郁葱葱。钟增彬说,过去,一亩地除去成本纯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一亩地收入可达1.5万到3万元。几年前种植的葡萄、五月脆桃、无花果、青红脆李、杂柑等水果现在已到丰产期,不仅可以满足现场采摘,还远销全国各地。

众所周知,农业是属于“慢热型”产业。投入大,见效慢。作为处于不断爬坡和投入的“华玥”,钟增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把合作社的全部收入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相对完善的基础上,为落实前期规划,由农户自愿参与入股的成都市华玥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制定了管理制度,明确了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入社成员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为顺应政府区域性的规划意图,竭力探索农村,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钟增彬做了第二个决定:将现投资的产业,交归组集体经济组织。他把在外挣的130多万元,折合成52万元股份,全部“砸”进了合作社。

2016年10月12日,钟增彬带领社员一起修沟渠。父亲用轮椅推着重病的母亲路过儿子修沟渠的地方,对儿子说,你妈现在病重得很,可能要马上送医院才行啊。

母亲吃力地挤出一丝笑,鼓励儿子:没事,你忙吧,忙过这几天再说。

看着有气无力的母亲,钟增彬哽咽着。他清楚,自己此前问过医院的医生,母亲的病,动手术至少需要4万多元,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生还可能。而自己包里原来的区区八千元,修沟渠买砂石花了五千,剩余三千又买了一台小型机械用于合作社使用,然而,到了第二天,钟增彬带着母亲到医院,医生告知,母亲已经没有必要手术。3天后,母亲永远离开了他。

放弃500元一天工钱到华玥挣60块钱一天的画家刘利。摄影 廖兴友

“两年不领一分钱 也要跟着干” 他用什么“魔力”吸引人?

2017年12月,钟增彬光荣入党。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家乡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户增收致富,他辞去组长职务,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全身心投入到合作社运营之中。

2017年随着合作社产业及规模的发展,政府对“华玥”区域基础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新村的风貌改造开始进入实质性的跨越。而钟增彬全身心投入合作社的举动,也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起初,我看见这个合作社发工资都困难,我一直对他的前景心存疑虑。但是,通过我对钟增彬的接触和了解,仔细研究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刘利说,加上到这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让我看到了希望,如果按照100分计算,华玥合作社在我的心里应该有80分以上。这就是刘利愿意放弃500元一天,再去累死累活只挣60元一天的理由。

还有很多当地社员,干上一年两年没有领一分钱工钱的。

“我已经两年没有领一分钱了,我一年大概要做200多天活儿,每天60元,全部算作合作社的股本金。”说这话的是55岁的林方贵老林家有5个人,他说,我家现金入股1.5万,加上投工2年和土地入股,总共7股。我爱人王国凤在外做缝纫、做酒店做服务员,一个月1800元,拿回来开销;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妇在家一边带娃在华玥的农家乐打工,日子过得拮据点,但是未来一片光明。

“按照现在的发展,到2020年,每股年分红1万元;到2023年,每股年分红3到5万元,是可以达到的。”钟增彬说,我们做农业,按照产业优先的原则,通过产业带动旅游业。即便旅游没有搞起来,仅产业也会保证社员的收入;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贪大求全,不做小马拉大车的事情,100亩做不好,就只做30亩;对待群众工作,就就算是冰山,也要用我们的温度去慢慢融化。

游客在先锋新村。摄影 廖兴友

党建引领政策助力 合作社的春天还远吗?

在先锋村党支部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华玥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我们村通过党建引领,建立一个“育丰园”孵化平台,通过人才培育、导师指导、整合资源,协助解决我们产业发展中的各项难题。”青白江区福洪镇先锋村党总支书记周良兵在接受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产业发展了,还要做好我们的自治管理,我们还有一个共商共治党小组,主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社会矛盾。更通过网格化管理,党员带头示范,群众转变了思想,解决了一个一个横在“华玥”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2015年9月,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政策的意见》。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华玥”基地已扩面到总面积432亩,现已建成垂钓塘一个27余亩,优质果园370余亩,分别种植有葡萄、五月脆桃、无花果、青红脆李、杂柑等十余个品种,间种蔬菜100余亩;繁育桃子和柑橘幼苗6万株。建成青脆李避雨大棚设施5亩,葡萄避雨设施70亩,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雏形逐步显现。

先锋村花果山上,国旗和华玥合作社旗迎风飘扬。摄影 廖兴友

而就在“华玥”合作社需要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之际,区级相关部门雪中送炭,整合各类财政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改造、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等。区统筹城乡和农林局不仅支持15万元购买太阳能灯灯设施,还支持了45万元宁夏药材种子。

“我下班经常会绕道这里来看看,每次都有一些变化。所以,在政策范围内,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助力华玥的发展。这里做好了,会成为青白江区农村土地合作社农旅发展的一个样本。”成都市青白江区农林局局长邱方林说,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华玥”合作社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理念,以产业为支撑,发展农村集体制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廖兴友 文/图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