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同样一亩地,普通的传统作物,出去农药化肥种子人工成本,别人的年产值,不会超过1000元。但是,我一亩地最高年产值,可达5万元。”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拦冲村11组,何云一边给我们介绍他的火龙果产业,一边指导进行人工除草、喷洒自制液肥和上根部基肥的工人们。
台湾火龙果来袭 将改变火龙果市场格局?
何云,靓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从川音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他教过十年书,然后下海,做起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沾边的园林工作,在成都成立了一家园林工程公司。
做了13年园林景观,已经成家立业的何云跟苗木、蔬菜种植户交往多了,看到一些地方蔬菜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他越来越为餐桌上的安全担忧。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量,向现在的质转变。于是,他和他的台湾朋友看中了台湾大红红心火龙果品种。这个品种,无需人工授粉,果形大而漂亮,甜度高。富含美白皮肤的维生素C及丰富的具有减肥、降低血糖、润肠、预防大肠癌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红心火龙果中的含铁量比一般的水果要高,铁是制造血红蛋白及其它铁质物质不可缺少的元素,摄入适量的铁质还可以预防贫血。”说起自己的产品,何云如数家珍。
眼下,正式火龙果苗的管理期。这个农庄拒绝农药化肥,工人们以自然农法的种植方式,对果苗进行精心的管理。
“生产有机农产品,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防伪溯源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不远的将来,可溯生产源头的有机食品将进入千家万户。”何云的合伙人严强是南充人,对今后这块500亩火龙果的前景,他信心满满:随着绿色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种植,将极大地拉低生产成本和销售终端价格,惠及普通百姓。严强进一步说,要清除土地原有的农药化肥所受影响,需要3-5年的改良时间,才会做出真正的有机食品。
2014年,这群城里人,怀揣到乡村觅一片土地,筑一方美丽田园的梦想,他们开始在成都周边寻地筑梦。最终在现在的地方开疆拓土,筑巢发展。他们从台湾引进的火龙果,现在已经大量上市,均价约34元一公斤,去年亩产达5万元。
“传统品种和方式种植的火龙果每公斤价格不到十元。产品价格悬殊太大。我们的产品问世,改变成都及周边火龙果产业的格局。去年,我们主要是现场采摘,再凭客户的良好口碑外销。”何云说,今年,他们拓展的重点是电商渠道和一些高端水果商超。而下一步主要是种植薰衣草园,建乡村咖啡、民宿等等的特色乡村旅游,种植玉女水果小番茄,水果小黄瓜、台湾网纹瓜及部分台湾特色的水果及蔬菜。
当地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靓绿农业”,除了每年收取租金,中老年农民常年被公司返聘搞田间管理,每年增加近两万元的收入。
过去,留守老人在家,需要在外打工的孩子寄钱回家,无形中给子女增加负担,且平时孤独感强烈。靓绿农业落地拦冲村后,这里的留守老人有了上万元的年收入。大家在集体劳动中拉家常,叙往事,增进交流,驱散了孤独的阴霾。
租一年土地 他为乡亲们留下致富“根”
3月29日,“80后”陈登波开着他的大奔,带着从南充、绵阳、河南来的客户,穿梭于他的1700亩水果苗圃园内,为客户介绍着每一个水果品种的特点。
从2008年毕业接触果苗,到现在他干了10年。身体略胖的陈登波这十年专心做果苗,所得到的回报,不仅有全国各地的客户,还有来自韩国、澳大利亚及非洲等国的客户。
“十年前,我在电视上看到阿坝州金川县有车厘子,又大又红。我当天就瞒着家人,坐了两天的车,赶到金川。”陈登波说,从那以后,我就感觉,我这一辈子会跟果苗结下不解之缘。
陈登波跑到陕西杨凌去学习果树栽培,获得果树专业技师职称的他并不满足现状,回到四川,他跑遍巴蜀大地“偷师学艺”,获得了各种果苗的栽培新技术。为今后的发展以及成立“成都市厚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10亩,20亩,300亩到1700亩,陈登波的“厚强”果苗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每亩收入也从最初的三、五千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亩2万元以上。
回报家乡父老,是陈登波的宿愿。
在一块李子苗圃,十多位50到70岁的中老年人正在认真地剔除李苗的“水苔”,陈登波的母亲也在其中。陈登波说,这些叔叔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他们在我地里干活儿,每天结账,从不拖欠一分钱。
陈登波果园的土地来源,一部分为流转租用所得,一部分与农户合作。合作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同样面积的土地,与陈登波合作,老百姓的收益,一年当十年。
“我跟农户合作主要采取‘631’合作分红模式。即业主管理种植占六成,农民出地占三成,村上监管占一成。” 陈登波说,还有一种方式:老百姓出苗自己管理占六成,业主提供技术和市场销售占三成,村上监管占一成。
陈登波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为了有效防止病虫害,李子树苗培育每年都要换地。
“独木难成林。我一个人富不算本事,要让周边的群众富起来,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这种只用一年的合作方式,对群众最好。”陈登波说,我们租用一年期的土地,这一年不给农民租金。移走果苗的时候,我们给农户每亩地留栽一定数量的果树。两到三年就成了挂果的果园。同时送给农民管理技术。这样合作,给农民留下了近千亩的致富“根”,农民高兴得不得了。很多农民在我们果园打工搞管理,又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果园管理中,一举两得。
由于合作模式灵活,加上技术过硬,找陈登波合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个1982年出生的小伙子,在果苗培育的路上 “稳扎稳打”,走得顺风顺水。
让土地提质增效 党组织引领是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既是党对“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壁峰村,这里的田间,挖掘机正在紧张施工。
“我们按照区农林局给我们的标准,把传统的农田,改造成高标准的稻鱼、稻虾、稻鳖综合种养示范田。”刘胜光是成都市玉虹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壁峰村村委会主任。他说,壁峰村有3700人,田和地3000多亩。合作社入股土地就有1700亩。资金入股社员有30多个,土地入股200多人。每一股1000元,去年老百姓就分得500元一股的红利。在这1700多亩田地中,有800亩稻鱼种养,有500亩纯水产养殖,剩余的是用于种植以观赏为主的陈艾、芍药、白芨、蒲公英等中草药。
刘胜光说,鱼养在稻田周围的渔沟内,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哪怕有一点点污染,鱼都会死掉。因此,稻田里是不敢用一点农药化肥的。我们生产的鱼和稻虽然产量不如用了农药化肥的那么高,但是稻米和鱼虾,却非常生态。价格比市场上要高一到两倍。产品足不出村,就被销售一空。合作社成员去年人均收入达1.7万元以上,今年可以轻松突破2万元。
其实,合作社成员收入的节节攀升,也并不轻松。
“我们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很多,2014年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把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壁峰村党总支书记沈跃贵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起初,我们把成立水产合作社的想法通过党员会、组长会、社员大会、坝坝会等形式告知全村群众,响应者寥寥。我们又把党员干部带出去参观,学习别人产业发展的先进做法。收效仍然不好。
在面临水产合作社将要“胎死腹中”的时候,壁峰村党员沈红兵,兰忠,辜廷伟,黄德华等首先带头入股合作社。资金入股的30名社员中,有20名是党员。
“青白江区农林局给我们很多技术上的支持。给我们购买杀虫灯、性诱剂,派专家来给我们讲课,给我们支持很大。”沈跃贵说,政策上,区上对我们稻田种养给400元/亩的补贴。乡村振兴,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土地“长”出更多的钱来,助力农民增收富裕。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廖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