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贸区1年新增企业3.4万家 21项典型经验率先在全省复制推广

2018-04-02 14:30:51   四川经济日报

近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成都召开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为一周岁的四川自贸试验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累计新增企业3.4万家、注册资本突破40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0家以上。
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骏主持。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成都市副市长刘筱柳,泸州市市长刘强分别介绍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

据悉,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蹄疾步稳,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实现奠基性高位开局,不仅拉动了开放型经济增长,而且推动了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务服务、法治环境等创新发展,带来强大的学习效应、开放效应和竞争效应,四川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2017年,新设企业2.2万家、注册资本31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4家、占全省总数的1/3强;自贸试验区片区所在的成都、泸州两市2017年进出口增长49.1%。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3.4万家、注册资本突破40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0家以上;成都、泸州两市今年1—2月进出口增长25.5%。

落实任务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全面启动中央赋予四川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形成200余个实践案例,21项典型经验上报国务院联席会议办公室,率先在全省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式联运“一单制”、中小科技企业“双创债”、中欧班列集拼集运等创新制度企业获得感较高。

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放管服”案例占50%以上,首批33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各片区,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川南临港片区组建行政审批局,审批效率提高80%。青白江片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压缩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近140天。成都区域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高新区块成立环境保护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率先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川南临港片区法庭正式挂牌。

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窗办理”,99%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90%以上。首创海关“互联网+企业注册”服务,实施关检联合查验区“一次查验”模式,“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改革减少报关单量94%,2017年,成都关区进口、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为7小时、0.6小时,较上年分别压缩53.5%和49.6%,通关效率分别居全国42个关区的第三位、第八位。此外,四川自贸试验区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外籍人士、商务人员出入境“15条便利化措施”,港澳团队旅游二次签注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到两分钟。

协同开放方面,在省内,四川自贸试验区坚持“3区+N园”模式,探索建设一批协同改革先行区,整体提升四川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开展了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宜宾港成功申建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商事登记、对外贸易、航运物流、承接产业转移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在省外,四川自贸试验区依托重大区域合作平台,探索建设一批协同开放示范区,合力共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了川粤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与广东等17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开展了集拼集运联动试验,与昆明、六盘水共建无水港。

此外,四川自贸试验区整合发挥“临空、临铁、临江”功能优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达到106条,2017年跨境旅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1012列,进出口货值增长3.6倍;泸州港开通直达日韩、台湾、香港近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5万标箱。(记者 易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