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8年4月4日,寒食节,阳光甚好,笔墨飘香。千秋翰墨中华情 崇州初藏寒食帖。
今日上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谢季筠、舒炯和省内外一百多名知名书法家在“翡翠之城”崇州罨画池博物馆内巍峨古朴的文庙前一起挥毫泼墨,以“百名书家临《寒食帖》的形式,拉开了《寒食帖》初藏地崇州纪念寒食帖相关文化活动的序幕。记者了解到,此次纪念寒食帖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崇州市弘扬天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篇章。
《寒食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冈(今湖北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在动情的抒写中凝结而成的书法珍品。通篇共计一百二十九字,笔势奔放,起伏跌宕,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素有“蜀中之蜀”之称的崇州历来与书法有缘。据记载,《寒食帖》问世后,为蜀州江源(今崇州市江源镇)人张浩所得。张浩为进士,在河南永安县做县令时得到此帖。他得到《寒食帖》之后,听闻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正在青神县,立刻携带《寒食帖》前往拜会,并请求题跋。黄庭坚因与张浩是旧交,又因《寒食帖》为苏轼所写,当即慨然题跋,就此珠联璧合,成为“绝代之珍”,被张浩收藏于江源张家老屋──善颂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崇州先贤张浩是《寒食帖》收藏第一人;张家老屋善颂堂,即是《寒食帖》收藏的第一站;在《寒食帖》的传承上,崇州先贤们功不可没。
活动现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舒炯发表致辞,表示在崇州保存完好的文庙里临摹如此完美的《寒食帖》,这是继九百多年前张浩珍藏《寒食帖》之后,再一次证明崇州人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