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成群……这是大部分人对畜禽养殖场的印象。然而,在什邡市马井镇玉马村一家养殖基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个目前共存栏上万头猪的养殖场,却闻不到普通养殖场特有的异味。该企业正积极探索“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传统的养猪模式对环境最大的污染就是将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养殖基地负责人廖俊勇介绍说,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污,都被流转的1600余亩土地上种植的蔬菜给“吃”了。在很多人看来臭烘烘、难处理的猪粪,在廖俊勇眼中却成了“香饽饽”。
蔬菜怎么“吃”?原来,猪舍的粪污通过管道排到蓄粪池中,经过干湿分离并发酵后,沼气发电用于猪场用电,粪水则在厌氧池中发酵成沼液肥,再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搭配稀释,通过地下管网,为种养基地农田供肥,固体则可直接用于还田,整个养猪场内,基本闻不到臭味。
猪粪变成“香饽饽”
“一只成年猪每天要产生6公斤粪便,加上冲洗的水量,每天产生的粪水在12公斤以上。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出去,就会污染周边环境和农田,同时也为养殖带来潜在的病害威胁。”廖俊勇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温厌氧反应器、湿式储气柜、水封罐……将顺着沟槽流入搅拌池的粪便经过搅拌后进入中温厌氧发酵罐发酵,杀灭了粪便中的寄生虫和病菌,无害化净化处理后,产生出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收集装袋作为固体有机肥用于改良土壤,沼液流入了沼液储存池,作为水肥经电泵抽到沼液管道压入周边的农田菜地。对较远的农田,养殖场有专门的沼渣沼液车,将分解后的粪污运往田间。
“通过实施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利用,既解决了过去粪污污染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又变废为宝把优质的有机肥料利用到了农业生产上,节省了生产投入,一举多得。”廖俊勇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利用沼气发电,解决了整个养殖场的用电问题,一年下来能节约将近十万元的电费。
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畜禽粪污通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优质有机肥料。国内大量田间试验表明,与传统单一施用化肥相比,有机肥使用更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益处。因此,利用畜禽粪污生产使用有机肥,破解化肥使用过量问题,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而种养结合,是一把开启资源循环利用的“钥匙”。
“养殖场走绿色环保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优化农村环境的需要。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加强项目的管理,让它发挥出最大最好的综合效应。”什邡市农业局农能办负责人王强说,通过建设和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既为治理养殖场粪污污染提供了保证,又促进了畜-沼-蔬的循环农业发展,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
屈丽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